澳洲決定,重振經濟
前言
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4月正式推出了政府新產業政策。
他指出,一場全球性的「革命」正在美國、歐盟、日本、韓國、加拿大和中國發聲,各國政府相繼推出產業政策,大力度扶持國內企業。
澳大利亞,也有加入的打算。
澳洲製造業鼎盛時期,70年代有四分之一的澳洲就業人口在製造業工作。
但是最近20年,澳大利亞製造業發展陷入困境。表現為製造業逐漸萎縮
澳大利亞製造業一直在衰退,發展陷入萎縮、波動的困境。
在2008年至2015年期間,澳洲製造業喪失了20多萬個就業崗位。
澳洲製造業的衰退意味著澳洲正在依靠進口更多的外國產品。
對澳洲來說,製造業仍具有戰略重要性,如果持續萎縮,澳洲將面臨付出長遠代價的風險。
對此澳洲政府很著急。
製造業補貼
澳洲總理稱,他所領導的政府將站在「新浪潮」的制高點,推動公共資金激勵私營部門發展。
澳洲政府未來將10年投資227億澳元進行「澳大利亞未來製造」計劃。
該計劃將將有助於促進私營部門投資。
參議院目前正在審議工黨提出的「澳大利亞製造未來」法案。
相關利益集團正積極遊說政府,以期擴大該政策的適用範圍,從而使得他們能夠獲得更多的政府資助,即由納稅人承擔的資金。
在阿爾巴尼斯政府推行的「未來澳大利亞製造」計劃框架下,包括拖車製造商、巧克力製造商、軟體開發商、天然氣公司以及原住民土地所有者在內的多個利益相關方,均得到了政府數十億澳元的資金支持。
澳洲製造業回歸,重振經濟的戰略抉擇
澳洲製造業的復興正成為一個備受矚目的重要議題。
這一趨勢並非偶然,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製造業曾是澳洲經濟的重要支柱(過去的文章中我們曾寫道澳洲的食品製造業),但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由於全球產業分工的調整以及經濟發展策略的側重點不同,澳洲製造業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萎縮。然而,如今製造業復興的呼聲日益高漲。
億滋國際(Mondelez International),食品製造商,旗下擁有吉百利和奧利奧等知名品牌,敦促將食品製造業納入澳大利亞未來製造業的經濟安全投資領域。
在提交給參議院調查的文件中,該公司聲明:「政府的進一步支持將有助於提升澳大利亞國內食品製造業的韌性。」
而同時,代表食品和飲料製造商的澳大利亞食品和雜貨委員會比億滋國際更進一步,呼籲提供 30% 的投資稅收優惠,以幫助食品行業確保其供應鏈並生產更健康、低排放的食品。
讓我們進一步審視澳大利亞重要的資源領域。日本的天然氣行業領導者國際石油開發有限公司(Inpex)提出,為了與「澳大利亞未來製造」的綠色製造願景保持一致,必須增強對天然氣產業的支持。
目前,該願景尚未充分反映在法案中。
其報告明確指出,為了實現《2024年澳大利亞製造未來法案》所描繪的目標,必須提升天然氣的供應量。
報告進一步建議,工黨應考慮擴大氫氣生產稅的覆蓋範圍,使之不僅包括綠氫,也應包括依賴天然氣的藍氫,並且為碳捕獲與儲存技術的研發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在先前的文章里,我們多次強調了天然氣的重要性。儘管目前尚未觀察到政府採取進一步措施,但西澳的商業和礦業巨頭們已經開始積極布局天然氣領域。
敏銳的商界人士已經預見到天然氣在未來能源領域中的關鍵作用。
重要性與問題
澳大利亞的製造業的轉型與回歸,筆者認為澳洲造業的復興或將面臨重重困難。
從經濟層面來看,
製造業的復興有助於
增強澳洲經濟的穩定性和韌性。
製造業具有較高的產業關聯度,能夠帶動上下游產業的協同發展,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特別是高附加值的製造業領域,能夠提高勞動者的收入水平,促進消費,進而推動整個經濟的良性循環。
此外,通過製造業的發展,可以減少對進口商品的依賴,降低貿易逆差,提升本國的經濟自主能力。
在社會層面,
製造業的復興有助於
解決就業結構失衡的問題。
過去,澳洲經濟過度依賴資源產業和服務業,導致就業崗位集中在少數領域,而製造業的復興將為廣大勞動者提供更多樣化的就業選擇,包括技術工人、工程師、管理人員等,從而促進社會結構的穩定。
從戰略角度而言,製造業的復興有助於提升澳洲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浪潮中,製造業正朝著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的方向發展。
澳洲若能抓住這一機遇,積極推動製造業的創新升級,將有機會在高端製造業領域佔據一席之地,增強國家的綜合競爭力。
然而,澳洲製造業的復興並非一帆風順,面臨著諸多挑戰。首先是成本問題,包括勞動力成本、原材料成本以及能源成本等。
與一些製造業大國相比,澳洲在成本方面並不具備優勢。
其次是技術和人才短缺的問題,製造業的發展需要大量具備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澳洲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以培養適應製造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此外,還需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製造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硬體支撐,但是龐大的債務壓力,令澳洲的基礎設施建設難以持續升級。
結語
經濟周期已經進入新的循環階段。自2000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為全球經濟增長注入了新的活力,並對全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然而,這一過程也導致全球產業分工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
隨著中國製造業的增長,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製造業出現了萎縮。
中國的高速增長和高利率時期已經接近尾聲,中國已經進入了一個低增長、低利率的新時代。
與此同時,全球其他國家(過去處於低利率、低增長狀態)也將進入高利率、高增長的新時期。那些曾經衰敗的製造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然而,在經歷了長期的全球化「舒適」期后,製造業真的能復甦嗎?
你怎麼看?
*以上內容系網友會火自行轉載自澳洲財經見聞,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