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澳洲央行行長又一次重鎚了澳人,這是因為前幾天,澳洲經濟的泥潭深陷讓無能為力的聯邦政府將矛頭對準了央行,聯邦財長Chalmers本周就公開抨擊稱,是央行的加息 「重創了經濟」。
面對這一懟臉的攻擊,央行行長Bullock在沉默幾天後,終於正式反擊。
Bullock周四發表了一場公開講話,她在講話中回敬了Chalmers一個大嘴巴子的同時,也順道給了千萬澳洲人一記重鎚。
針對Chalmers的批評,Bullock用 「他有他的工作,我有我的工作」 進行了回應,言下之意就是 「你管好你自己破事,少對老娘指手畫腳」。
嗆完財長,Bullock畫風一轉開始繼續精神折磨澳洲人。
第一,對於降息的期待,Bullock再次重申 「短期之內不要幻想」。
第二,至於可不可能再加息,她表示如果通脹抬頭,則需要進一步壓制經濟。
第三,對於快要被房貸拖死的澳洲人,Bullock則稱她知道很多人會被迫賣房。翻譯一下就是:「情況反正就是這麼個情況,撐不住你就賣了吧。」…
而對這樣一系列讓人頗為窒息的言論,澳洲街頭並沒有出現抗議的人群。
這隻是因為所有潛在的抗議者都在忙著工作。
很多人都在努力趕在接孩子放學之前,或者在託兒所開始每遲到一分鐘收費20刀之前把事情做完,趕在下午6點前接走孩子。
目前我們的社會和經濟似乎存在著代際分裂。而這種分裂可能會變得更加嚴重。
我們先不說澳洲現在還會不會有第14次加息,但即使利率不變,仍然是一種巨大的負擔。
目前,大約三分之一的澳洲人完全擁有自己的房子,另外三分之一的人正在償還房貸,最後三分之一,估計約有800萬人,他們在租房。
雖然這些家庭沒有房貸,但他們居住的房屋的房東卻有。
租房者可能處於最糟糕的位置,因為今年租金平均上漲了10%以上。
在某些首府城市,這個數字在12個月內接近20%。
相比于什麼都沒有的租房者,即使那些背負房貸的人壓力巨大,但至少有一個安慰:如果還款超出了他們的承受範圍,至少他們正在償還的房屋的價值會有所上漲,而且還在繼續上漲。
通脹在上漲,但工資卻跟不上
以下是讓人痛苦的簡單而殘酷的數字。
2022年5月,央行開始加息以控制通脹。
在過去的九個季度中,CPI平均上漲了5.6%,達到了7.8%的峰值。
但是,儘管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在上漲,工資卻沒有跟上。
價格上漲遠快于收入,這意味著人們的實際購買力在下降。
自第一次加息以來,工會協商的大型勞資協議中的年均工資增長為4.6%。
在沒有工會提交的協議中,工資增長為3.6%,這與另一個關鍵數據——工資價格指數(WPI)一致。
在此期間,整體WPI也是3.6%,儘管最近三個季度的數字均在4%以上。
所以工資上漲了3.6%,但通脹上漲了5.6%。
而且還有一個重要的事實——房貸還款並未包括在CPI中。
所以所謂的生活成本上升並不包括很大一部分人的最大支出,即每月急劇上漲的房貸。
通脹鬥爭中的代際分裂
已經還清房屋貸款的人往往年齡較大。
這並不意味著所有嬰兒潮一代都是富有的,但平均而言,他們比沒有時間積累資產的人更富有。
央行一直在提高利率以減少經濟中的貨幣供應,為經濟降溫。
然而,這一舉措對許多老年人產生了相反的效果,因為它提高了資產的價值。
銀行存款的利率上升了。
養老金的年回報率在某些情況下能達到兩位數。
投資的房產的價值也強勁增長。
雖然並非所有的嬰兒潮一代都受益,但減低通脹的主要負擔卻落在了年輕人和收入較低的人身上。
基本上,那些依靠工作收入而非資產收入的人正在承受這一切。
而且他們是控制通脹鬥爭中的不情願的參与者。
央行專註于降低通脹令人擔憂
央行在談論必須降低通脹時一直表示:它只有利率這一種工具可以用。
聯邦政府也引入了一些小措施,如能源賬單折扣等等。
雖然還有很多其他措施可以採取,比如暫時提高養老金或醫療保險稅,
但這一切在實際中要想實施都很困難,且政治上具有爆炸性。
但央行對將通脹降至2-3%的目標範圍內的專註,讓一些觀察者感到不安,原因有幾個。
首先,因為這可能會導致失業率上升,也就是說人們會失去工作。
另外,它還忽略或淡化了很多事情。
比如通脹長期低於目標的時候,儲備銀行通過降息幫助推高房價,而工資增長停滯。
高通脹的確不好,因為它減少了人們的購買力,也就是他們用錢能買到的東西。
但控制通脹的鬥爭主要由65歲以下的年輕人承擔,因為他們更有可能依靠工作收入,或是剛剛組建家庭並撫養孩子。
他們沒有時間和精力組織抗議遊行,寫信給央行,打電話給電台,成立遊說團體或向議員施壓。
他們只是想熬過這個星期,並想辦法支付下一次賬單。
不過強制投票意味著他們今年和明年還要參加幾場選舉。
所以,他們最終還是有可能會組織抗議的。
但沒人想看到這一幕……
*以上內容系網友澳洲一點通自行轉載自墨爾本微生活,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