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無家可歸者激增,澳聯儲門前露宿者成排!民眾苦不堪言道:為什麼在澳洲就沒有公屋?

2024年09月21日 16:52

走在的街道上,總能發現這樣一群人。

衣衫襤褸,傍身的只有一些舊衣服和睡袋,席地而卧的無家可歸者。

2022年全國人口普查的統計數據顯示,全澳共有116,427名無家可歸者。

其中,露宿在街頭、公園的無家可歸者佔7%,其餘93%的人暫且棲身於,無家可歸者收容所、寄宿處或挨家挨戶借住。

01、無家可歸者激增,門前露宿者成排,恐成下一個「舊金山」

每晚都有數百人露宿街頭,澳聯儲辦公室外,也出現了露宿者營地。

近年來,澳洲的無家可歸問題正變得越來越嚴重,尤其是在房價飛漲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家庭陷入了住房困境。

沒錯,使是這樣一個人均第一有錢的國家,平均每200人中仍然會有一個人無家可歸,成為流浪漢。

根據最新數據顯示,維州社會住房的等待名單已經突破6萬人,每個月都有超過1萬人面臨無家可歸的風險。

這些數字都在說明一個沉重的現實——那些沒有固定住所的人,正在這個充滿陽光和活力的國家裡,艱難尋找避風港。

說起無家可歸,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那些露宿街頭的流浪漢,但實際上,在澳洲無家可歸者的範圍要廣泛得多。他們包括那些沒有穩定住所、不得不在朋友或親戚家借住、甚至住在汽車裡的人,都是無家可歸者的一部分。

住房部長Rose Jackson說,這群人是對悉尼「清晰而直觀的提醒」。

「這些都是處於最底層的人。」

Jackson女士說,政府需要採取更多措施來解決其面臨的住房危機,並表示市政府在批准新的經濟適用房開發項目方面花費了太多時間。

近年來,澳洲的房價漲幅驚人,尤其是在大城市如悉尼和墨爾本,房屋租金高得令人望而卻步。

即便是普通的工作家庭,有時候也難以負擔高昂的房租,加上工資增長緩慢,導致很多人不得不面臨租不起房的困境。「住房負擔能力」 已經成為當下無家可歸問題的核心。

而現如今,政府又決定怎麼做呢?

02、真的沒辦法了,澳洲也想推!政府面臨挑戰想不通:為何反應平淡?

大家發現沒有澳洲雖然是個福利大國,但是咱們卻很少聽到「福利保障房」,也就是常說的「公屋」這個概念。

我們先來說說公屋代表的典型地區「新加坡」和「香港」。

在新加坡和香港,公屋政策被視為有效解決住房問題的範例

大量居民通過公屋計劃實現了穩定居住,減輕了經濟壓力。然而,澳洲的公屋計劃卻沒有取得同樣的效果,導致很多家庭仍在住房問題上掙扎。那麼,為什麼這兩者之間會有如此顯著的差異?

新加坡的公屋政策自1960年代開始實施,由新加坡建屋發展局(HDB)負責。該政策的目標是為新加坡居民提供負擔得起的、質量良好的住房,解決當時住房短缺的問題。政府通過大規模的公共建設,提供了數量充足的公屋,滿足了不同收入階層的需求。

要知道近80%的新加坡人居住在政府公屋

新加坡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政府對公屋建設的強有力控制。政府不僅投資興建公屋,還通過住房補貼和優待措施,確保中低收入居民能夠輕鬆購房。

相比之下,香港的公屋政策面臨更多挑戰,主要因為土地資源有限和房價居高不下。然而,香港政府自1950年代起推出的公屋計劃,至今仍為大量低收入家庭提供了可負擔的住房選擇。

香港有約45%的居民居住在公共租住房或自置居所計劃的公屋中

香港的公屋政策以「租賃」和「出售」兩種形式運作,低收入家庭可以通過政府資助的項目獲得公屋,而中產階級則可以通過「居者有其屋計劃」(HOS)以較低價格購買公屋單位。

與新加坡和香港的情況不同,澳洲的公屋政策雖然在歷史上也曾發揮重要作用,但近年來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根據2024年6月的數據顯示:維州的社會住房等待名單已經超過6萬人

每個月有超過1萬人面臨無家可歸的風險

那麼為什麼福利大國的澳洲卻一直沒有辦法將公屋進程做好呢?

首先,對公屋的投資相對有限,且缺乏連續性。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澳洲政府確實曾大力發展公屋,然而此後對社會住房的投資逐漸減少。

以維州為例,雖然政府在2020年啟動了「大住房建設」計劃,承諾建設12,000套社會和可負擔住房,但最新數據顯示,預計到2026年只有80%能夠如期完工,剩餘的需要再等3年。

而且澳洲的社會住房供應比例極低

僅佔全國住房庫存的2.8%

澳洲的土地資源相對豐富,但土地政策的運作方式卻極大地影響了公屋建設。不同於新加坡和香港的集中化土地管理模式,澳洲的住房市場更傾向於市場化運作。

政府較少干預土地使用權的分配和房屋建設,大部分住房建設依賴於私人開發商。這使得市場供需關係不平衡,住房價格不斷攀升,低收入人群難以負擔。

此外,澳洲政府在近年採取了更多的鼓勵「購買而非租賃」的政策,偏向私人房產所有權的概念,而非依靠公屋來解決住房問題。這種政策轉變導致了社會住房建設的放緩,反過來也加劇了住房危機。

文化和社會觀念也是影響公屋接受度的重要因素。在新加坡和香港,公屋並沒有負面的社會標籤,反而被視為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甚至是申到了公屋那得大肆慶祝一番。

然而,在澳洲,公屋往往被視為低收入人群的「最後選擇」,並不具備足夠的吸引力。啥時候觀念換了,啥時候公屋才能起來。

您對此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討論。

*以上內容系網友指點山河自行轉載自大澳網,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