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華人虎媽們,正在扎堆北上

2024年10月19日 18:00

在最近上映的電影《小孩不笨3》里,兩位虎媽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出人頭地,把中國的特色填鴨式教育搬到了國際舞台上,在新加坡展開「雞娃大戰」的同時,也無聲地摧毀了孩子們的童年。

然而,在現實中,這場千軍萬馬漂洋過海只為名校文憑的戲碼,已經開始上演。

據Bloomberg報道,在剛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里,有大量中國虎媽帶著孩子前往新加坡,為擠進新加坡的名校開始未雨綢繆。

報道顯示,在小紅書等各類國內的熱門社交媒體上,都出現了大量與「新加坡大學旅遊參觀」的熱門詞條,其中小紅書上的相關詞條數量超過了17萬個。在留學生導遊平台8隻小豬(Pig8)上,更是有許多在新加坡的中國留學生願意為虎媽們開路。

獅城虎媽,不約而同地「佔領」了新加坡的兩大名校——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

為了維持校園秩序,兩所大學分別採取了限流和「收門票」。但這些措施絲毫沒有打擊虎媽們的積極性,因為有什麼比孩子的前途更重要呢?

更有意思的是,這種充滿毒性的焦慮,在華人圈裡也已經開始散播。

住在東北區的Linda認為,新加坡的教育方式與澳洲相比,才是更適合華人的選擇,舉家搬往新加坡已經提上議程。

「在澳洲幾年,孩子從prep(學前班)讀到3年級,感覺每天都在混日子,每天就是玩啊,9點上學到3點多放學,中間還有兩次休息,總共學習的時間都不到6個小時,回家也基本沒作業,以後怎麼辦?」

在和《澳洲財經見聞》記者的對話中,Linda強烈反對澳洲的「放養式教育」,並指出過度的自由和所謂的童年快樂,是缺乏居安思危的價值理念的體現。

《澳洲財經見聞》記者:「您怎麼看澳洲的教育,有哪些優點和缺點?」

Linda: 「我不要求孩子樣樣拿滿分,但是至少單詞字母要寫得規範,九九乘法表也要背,對吧?澳洲教育就這個樣子,到了小升初,初升高,再到高考,肯定是要落下的啊,然後怎麼辦?去念TAFE大專啊?」

《澳洲財經見聞》記者:「這麼說,您認為在新加坡的教育系統和理念中,哪些特色是最吸引華人的?」

Linda: 「這太多了,比如和國內沒有時差,來回也方便,而且治安特別好,澳洲晚上我都不敢一個人出門的……最重要的是新加坡保留了儒家文化,符合我們的價值觀,聽說學費也比澳洲便宜。」

確實,澳洲的基礎教育普及性和來自普通家庭的學生成績並不理想。

在國際經合組織2022年的報告中可見,的基礎教育普及性(accessibility to quality education)位列38個成員國的底部梯隊(Bottom third),而學生技能(student skills)也只是剛剛超過平均水平。

具體來看,澳洲學生在語文(literacy)、數學(maths)以及科學(sciences)方面的平均分為499分,僅比國際經合組織的平均水平高出11分。

相比之下,來自東亞的日本和韓國得分為520分,而成績最差的哥倫比亞得分為406分。

如果說澳洲的基礎教育兩極分化是逐漸擴大的貧富差異的副作用,那麼最近泰晤士高等教育評估(Times Higher Education Ranking)出爐的大學排名,就屬於給澳洲名牌大學的當頭一棒。

在最新出爐的2025年大學排名中,此前拳打耶魯腳踢常青藤的17所澳洲名牌大學,出現了泥石流式的排名崩盤——排名最高的、莫納什大學以及分別下滑至39名、58名和61名。

對此,來自泰晤士高等教育的首席全球事務官(Chief Global Affairs Officer)指出,近年來對國際留學生人數的大幅收緊阻礙了許多大學的科研進度,是導致排名下滑的一大主要原因,如果政策面繼續緊縮,那麼排名或將面臨繼續下降。

當然,除了學術和科研成果,另一個因素就是澳洲在中美競賽中的尷尬處境——一方面要與最大貿易夥伴的中國保持貿易上的友好往來,另一方面又需要在美國強行執行的亞太戰略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如果還要再加上一個麻煩,那就是近年來大量湧入澳洲的印度假留學生。

這也把我們帶到了許多華人虎媽選擇新加坡的另一個考慮——相對中立的國際地位。

但是,對於「澳洲教育無用論」,在墨爾本定居23年的Jeffrey並不贊同,這位兩個孩子的華人父親認為,用應試教育來衡量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是「小鎮做題家」的思維模式,這種價值觀之下產生的焦慮和自我內耗並不值得同情。

所謂「小鎮做題家」,是指出身在小地方,試圖通過埋頭苦讀而改變命運的青年學子,這一名稱自帶些許貶義,嘲諷當事人兩耳不聞窗外事並缺乏實業和資源。

Jeffrey告訴我們記者,自己在國內的填鴨式教育中飽受折磨,之所以選擇紮根澳洲,就是為了給下一代一個開心自由的童年。

「我其實可以理解他們(在澳洲主張應試教育的家長),畢竟每個家庭情況都不一樣,但是我覺得澳洲的教育價值觀是非常正能量的……先培養孩子成為三觀健全的人,再去探索他們以後能成就什麼樣的事和業。」

當我們記者問道如何看待孩子面臨高等教育院校的升學以及未來的職業規劃時,Jeffrey表示:「說實話,焦慮來自於父母自身,如果經濟條件和家庭資源不足,那麼父母就肯定會把這種焦慮和壓力傳導給下一代,搞些沒必要的內卷……什麼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個ChatGPT 4.0就讓他們老實了……條件太差的,真的別來澳洲了」。

在採訪結束后,筆者與一位印度裔新加坡商人閑聊,在說起新加坡和澳洲教育時,對方認表示在上個月已經移民到澳洲,因為「新加坡作為一個毫不以種族歧視(歧視深膚色人種)為恥的國家,又怎麼能培養出正直的下一代呢?」

*以上內容系網友澳洲事兒自行轉載自澳洲財經見聞,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