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食品上和中國有關的標籤,讓澳洲人破大防:怎麼能這樣
最近,有澳洲網友曬出了超市的食品包裝上一個和中國有關的標籤,引發了眾多網友的熱議。
很多人表示:居然還有這種操作,完全沒有聽說過!
這位網友曬出的是一袋蜂蜜夏威夷果,包裝正面寫著「Australian made」(產自澳洲),背面寫著「product of Australia」(澳洲產品)。
後面還有一個括弧寫著「sorted in China」(在中國分揀)。
這句話讓這位網友破了大防。
他質問:怎麼能允許這樣?
其他網友看到之後也表示震驚和疑惑:為什麼要這樣做?
「所以是在澳洲種植,運到中國分類,然後再運回澳洲?這太可恥了。」
「我知道在澳洲,勞動力成本可能很高,但高到需要將產品運到中國去再運回來嗎?
真是每天都能學到新知識。」
但很多網友都表示:這些都是基本操作,澳洲大量的產品都是運到國外進行包裝再運回來銷售的,因為這樣做更便宜。
「我們種植它們,然後運到中國進行包裝並運回澳洲的成本,比在澳洲國內完成整個過程要便宜。
海鮮也是如此。你會驚訝于許多你吃的食物是在這裏種植的,但是在中國包裝的。」
「將產品運往海外進行包裝然後再運回來銷售的做法比你想象的要常見得多。我有一個家庭成員在一家公司工作,這家公司最大的收入來源是將破布運到迪拜,在那裡將它們裝進5公斤的塑料袋,然後再運回來。這種方式成本更低,然後再將這些產品賣給其他企業。這是一個很大的行業。」
可是,考慮到往返的海運成本,「怎麼可能把堅果運到中國去分類會更節省成本呢……」
有網友給出了解釋:「勞動力成本較低是其中一部分原因,另一部分原因是我們從中國大量進口貨物,而出口卻很少(天然氣和煤炭使用專門的天然氣和煤炭船)。為了避免空船返回,航運公司會提供非常優惠的回程船運費,以覆蓋回程的成本。這意味著將堅果運往中國的成本非常低,而在那裡進行分類的成本也非常低。如果成本更高,他們是不會這麼做的。」
有網友擔心:這會導致澳洲人失去工作機會。
「斐濟有一個大型食品製造中心,處理澳洲本地種植的食品,如雞肉,然後在澳洲進行零售銷售。通過這種方式,他們可以獲得『澳洲擁有和種植』的標籤,同時還能節省製造成本。但對普通澳洲人的好處則令人懷疑。這也意味著澳洲人失去了一個可能的就業機會。」
幸好其他網友腦子比較清醒:如果整個流程都在澳洲完成,到時候物價會更高,大家更吃不消。
「澳洲的勞動成本非常高。許多需要大量勞動力的產品都採用了這些模式,例如,澳洲的蝦常在泰國和越南這些地方去殼后再運回。實際上,如果夏威夷果在澳洲本地進行分揀,由於價格過高,很多人可能就不會購買了。產品標籤上都標示的非常清楚,你可以通過錢包投票,將錢花在你覺得舒心的產品上。」
「這不僅是被允許的,而且還被鼓勵。每個人都對此大為光火,但同時也在支持它。我們要麼支付給低技能工人更少的工資(這樣工作就在澳洲完成),要麼為產品支付更多(這樣工作就由收入更高的低技能工人在這裏完成)。那麼,所有感到不滿的人,你們會選擇哪種方式?」
那些嘴上說著要支持澳洲本地產商品的人,真的願意為此多花錢嗎?
*以上內容系網友風平浪靜自行轉載自墨爾本微生活,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