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澳洲大學QS排名預計暴跌

2024年11月15日 16:21

澳大利亞政府近日宣布,從2025年1月1日起限制各大高校的國際學生比例,要求各校國際生人數不得超過總學生數的40%。這一政策使依賴國際學生收入的八大名校受到了巨大衝擊,同時也讓許多計劃赴澳留學的學生措手不及。究竟是什麼促使出台這項政策?背後又有何政治考量?本文將深入解析政策動因、對澳洲高校的影響以及潛在的未來趨勢。

出爐

近年來,澳大利亞高校在全球大學排名中成績亮眼,尤其在2025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澳洲9所大學躋身全球前100。然而,這樣的輝煌成績背後卻暗流涌動。

(圖片來源:QS)

澳大利亞聯邦政府近期宣布了一項新政策,規定各大高校的國際學生數量不得超過總學生數量的40%,該政策將於2025年1月1日正式實施。

此舉無疑給依賴國際學生收入的澳洲八大名校帶來了巨大壓力,甚至有可能重塑的性價比。

具體來說,新政策的核心在於限制國際學生比例,特別是對一些大型、國際聲譽較高的大學進行名額削減。預計此政策實施后,澳洲八大名校的國際學生比例將大幅降低,從而影響學校的收入和全球聲譽。

根據新政策,澳洲八大的國際學生配額大幅縮減。

以下是各校的具體變動情況:大學:國際學生配額從17,247人減少到11,900人,減少了30%以上。

新南威爾士大學:從17,359人降至9,500人,削減比例接近50%。

墨爾本大學:從11,866人減少至9,300人,削減幅度約為22%。

:從3,817人減少到3,400人,降幅較小,但仍然影響顯著。

莫納什大學:從12,573人減少至10,000人。

昆士蘭大學:從8,157人減少至7,050人。

大學:從4,514人減少至3,800人,削減幅度約為16%。

:從5,140人減少到3,000人,幾乎腰斬。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新南威爾士大學和悉尼大學的削減力度尤為顯著,預計將面臨最為嚴峻的生源減少問題。這一削減比例無疑將對這些學校的財務收入和全球競爭力產生深遠影響。

QS排名和性價比或將下滑

澳洲高校,特別是八大名校,長期依賴於國際學生的學費收入。根據數據,澳洲的高校收入有相當大部分來自國際學生的學費,特別是來自中國和印度的學生。新政策下,國際生源的減少無疑將直接削弱高校的收入,部分大學可能需要通過裁撤部分課程、暫停某些專業來控製成本。

「裁員」力度最大的新南威爾士大學的國際生招生配額從17,359人驟降至9,500人,減幅近半。受此政策影響,該校決定撤銷所有2025年尚未接受的國際學生(NOSC學生)錄取通知,這意味著原本即將到手的offer也在一夜之間被取消。

(圖片來源:鴨圈留學考試)

同樣,悉尼大學也不得不撤回部分無條件錄取通知書。其他澳洲八大名校也未能倖免,部分熱門課程被迫暫停招生,有些專業甚至直接取消。

整體來看,澳洲八大名校正面臨全方位的招生限流壓力。

(圖片來源:小紅書賬號 希希的留學日記)

對此,澳大利亞教育部長Jason Clare表示,大型大學的國際生招生配額將被壓縮,而較小的地區性大學將有更多空間招收國際學生。然而,這一政策並未緩解高排名大學的競爭壓力。

(圖片來源:The Australian)

對於中國留學生而言,選擇澳洲八大主要是看重其QS排名,而區域性大學在全球排名上的劣勢使其很難成為首選目標。

許多中國學生本來將澳洲八大認為較低的門檻提高了實現名校夢的機會。而今,隨著配額縮減,申請難度加大,「撿漏」的機會也大大減少,申請者不得不付出更多努力,卻依然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

(圖片來源:The Australian)

此外,對於那些考慮同時申請英國和澳洲的學生來說,即便拿到澳洲的offer,時間上的緊迫也可能導致錯失入學機會。這一政策雖然提高了申請門檻,但長遠來看可能會影響澳洲八大的QS排名,形成「生源減少—收入下降—排名下滑」的惡性循環。

收入大幅縮水

如今,澳洲頂尖高校因政府強制削減國際生招生配額,創收空間大幅縮小,學校的宣傳推廣需求也隨之減少。

一直以來,澳洲高校的收入結構中,國際學生學費佔據重要地位。隨著生源數量的減少,高校的學費收入和其他相關收入都將大幅下滑。這種變化尤其影響到一些依賴國際生,特別是中國學生的班級和項目設置。

(圖片來源:AFR)

例如,部分澳洲高校專門開設了針對中國學生的班級,形成了高比例的國際生結構。部分課程中,學生如需重修或補考則需要支付額外費用,這也成為高校收入的一部分。

然而,隨著招生需求的減少,一些課程和專業可能會被削減,導致學校的經費出現顯著縮減,擴建校舍、擴大設施的計劃也將因此擱置。擴招的可能性變小,推廣力度也隨之減少。

在此背景下,澳洲高校對QS等國際排名機構的投入也會相應減少。由於不再需要大規模推廣來吸引國際學生,高校在排名上的「投資」可能大幅縮減。失去資金支持的情況下,QS排名也將難以維持在高位,這種排名下滑的趨勢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逐漸顯現。

與此同時,為了減輕學校財政和收入壓力,不少澳洲高校已宣布將在2025年上調學費。

舉例來說,澳洲八大的墨爾本大學預計商科國際生學費將漲至154,356澳元以上,而新南威爾士大學每學分費用將從1,140澳元增加到1,220澳元,這意味著一年48學分的總費用將增加3,840澳元。

這種學費上漲對國際學生而言無疑是一個重大負擔。

配額縮水背後的政治考量

澳洲政府此次收緊留學生數量,雖然在表面上是為了確保高校教育質量、緩解社會壓力,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政治因素,特別是在大選年中爭取本地選民的支持。

近年來,澳洲的社會經濟問題日益突出,其中住房緊張、通貨膨脹、生活成本上升等問題備受關注,成為澳洲民眾高度關注的社會議題。

(圖片來源:The Nightly)

許多澳洲居民將生活成本增加的原因歸結為大量國際學生和他們的家庭帶來的資源消耗。尤其是在熱門城市如悉尼和墨爾本,租房成本飆升、公共資源緊張問題尤為嚴重。

這一情況讓部分選民對留學生的態度愈發負面,尤其針對一些留學生家屬隨行、扎堆的現象,更是引發了本地居民的強烈不滿。

而在這些留學生中,印度學生的數量迅速增加尤為明顯。印度留學生的快速湧入,一方面為澳洲高校帶來了經濟收益,但另一方面也加劇了澳洲本地居民對資源分配的焦慮。不少印度學生在留學期間會申請家庭成員隨行,進一步增加了住房和福利系統的壓力。選民對這一現象的抗議聲愈發強烈,許多澳洲本地人認為國際學生的增多直接影響了他們的生活質量。

在即將到來的澳洲大選中,如何平息選民對國際學生人數激增帶來的不滿情緒,成為執政黨和各大政黨爭相關注的焦點。

為爭取本地居民的選票,澳洲政府選擇在留學生政策上採取強硬措施,藉助限制國際生源比例的手段以迎合選民的訴求。

然而,這種政策的執行有其顯而易見的負面影響。留學生數量的減少,尤其是高消費的中國和印度學生的減少,將直接削減高校的學費收入,導致不少高校不得不通過裁撤課程、削減支出等方式來彌補財政赤字。

最終結果是,澳洲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可能受到損害,而澳洲政府在經濟上也將失去一部分重要的收入來源。

在爭取選票的政治博弈中,留學生數量的收緊已成為一種手段。而一旦選舉結束,這一政策是否會繼續嚴格執行,或者會出現調整,仍然存在變數。

(圖片來源:The Australian)

不少教育界人士和經濟學家對此表達了擔憂,認為這種短視的政策可能會損害澳洲的長期利益。澳洲高等教育界在這一政策下損失的不僅是收入,更是未來的人才競爭力和全球聲譽。

留學政策或有迴轉餘地

儘管當前政策收緊,但許多業內人士指出,澳洲教育產業對國際生源的依賴是深層次的、長期的。預計在大選過後,若執政黨完成選民目標,他們可能會逐步放鬆留學政策,以恢復高校的收入來源。畢竟,國際學生不僅為澳洲的高等教育帶來巨額收入,同時也促進了當地的消費,涵蓋住房、餐飲、交通等多個領域。

未來,政策調整的方向或許會隨著經濟需求和社會壓力的變化而有所鬆動。

在未來的留學政策調整上,澳洲政府需要在爭取選民支持與確保高等教育的長期發展之間找到平衡。一方面,他們必須回應本地居民的資源分配訴求;另一方面,如何在吸引國際生源的同時避免社會壓力增大,將是一個長期的課題。

對於國際學生而言,政策的變化帶來不確定性,也提醒他們在選擇留學國家時應當慎重考慮長期規劃和風險。

結語

澳洲收緊留學政策的背後,不僅是社會和經濟壓力,更是出於政治選票的考量。在選舉年,留學生數量成為了執政黨贏得選民支持的「工具」,而國際學生則成為政治博弈的「犧牲品」。這一政策或許能在短期內緩解部分社會矛盾,但從長遠來看,對澳洲高等教育體系和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可忽視。對於國際學生而言,留學決策需更為審慎,關注政策變化,以應對未來可能的不確定性。

*以上內容系網友會火自行轉載自澳洲紅領君,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