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門子的宜居?墨爾本、悉尼,連這個最低標準都達不到

2024年11月25日 13:46

哪門子的宜居?

如果你窗外能看到至少三棵樹,並且居住地距離公園不超過300米,

那麼恭喜你,你所在的社區綠化狀況已算不錯。

而如果你的街區還有30%的樹冠覆蓋率,那麼就符合「3-30-300」自然環境標準。

然而,根據最新研究:許多主要城市未達到這一 「最低標準」,其中包括

這項由RMIT大學與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聯合開展的研究,

分析了全球八個城市的250多萬棟建築,

發現絕大多數城市未能滿足「3-30-300」綠化目標。

該標準由荷蘭城市林業專家Cecil Konijnendijk提出,具體要求包括:- 每所住宅、學校或工作場所能看到至少三棵樹;

– 所在街區樹冠覆蓋率達到30%以上;

– 距離高質量公共綠地不超過300米。

Konijnendijk教授表示:這一標準是為了設定城市自然環境的 「最低門檻」。

因為,過去幾十年的研究表明:自然景觀、樹冠覆蓋和公園對心理健康、身體活動以及應對熱浪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研究發現:在八個城市中,只有新加坡和西雅圖達到了30%的樹冠覆蓋率目標。其中,

西雅圖45%的建築有足夠的樹蔭,新加坡則高達75%。

相比之下,墨爾本儘管44%的建築能看到至少三棵樹,但市中心僅3%的建築所在街區滿足樹冠覆蓋標準,

悉尼中心城區情況略好,84%的建築能看到三棵樹,但僅17%的建築所在街區樹冠覆蓋率達標。

紐約和阿姆斯特丹的樹冠覆蓋率幾乎為0%,儘管分別有92%和50%的建築可以看到至少三棵樹。

RMIT城市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員Thami Croeser指出:樹冠覆蓋率對市民健康及城市降溫至關重要,尤其是在全球氣溫上升的背景下。

他強調:研究顯示,要顯著降低白天氣溫,樹冠覆蓋率至少需要達到40%。

30%已經是最低標準,但我們分析的大多數建築連這一目標都未達到。」

Croeser教授還提到:缺乏樹蔭和綠地的城市居民更易出現抑鬱、焦慮、肥胖和中暑等問題。

研究指出:墨爾本和悉尼的市中心街區雖然有不少樹,但樹冠覆蓋率卻普遍偏低。

這種現象不僅出現在,歐洲一些城市也面臨類似問題。

Croeser教授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城市中的樹木普遍過小,未能提供足夠的樹蔭。

樹木被種植在狹窄、壓實的土壤中,甚至被鋪設在瀝青之下,

這樣的環境難以讓它們長成大型樹冠…

儘管 「3-30-300」 規則在澳洲的城市規劃中仍屬新概念,但這一標準已在歐洲、和加拿大的部分城市被採納。

Croeser教授呼籲加大資金投入,設立樹冠覆蓋專項小組,幫助地方政府優先考慮綠化需求。

他說:我們需要在街道設計初期就將樹木納入規劃,

同時為地下管線和交通找到共贏的解決方案,

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城市綠化的現狀…

*以上內容系網友會火自行轉載自墨爾本微生活,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