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分析顯示,澳大利亞各首府城市可建造超過300萬套中等密度住宅,包括聯排別墅、雙拼住宅和三拼住宅。
根據CoreLogic和Archistar的報告《缺失的中間地帶:中等密度開發的最大機會》,其中近60%將位於現有火車站兩公里範圍內。
墨爾本擁有最大的容納新住宅的機會,可以額外建造1,163,118套中等密度住宅。
緊隨其後的是悉尼,其有潛力額外建造934,428套中密度住宅。
報告顯示,墨爾本的Mornington半島最有潛力增加中等密度住宅,將額外建設98,367套住宅,平均每個地塊 3.1個物業。
與此同時,悉尼Canterbury-Bankstown議會區位居榜首,有潛力容納額外的85,496套中等密度住宅,平均每個地塊有5.9套房產。
該分析根據每個首都城市不同地方政府區域內當前的分區規劃中已經開發的土地以及可用土地的數量,推斷出潛在的額外住房數量。
潛在地點包括空置土地和有獨立住宅的土地,但該地點尚未進行分層開發,只要分區規則或附近的開發先例允許。
CoreLogic 研究主管Tim Lawless表示,該研究首次衡量了中等密度住宅中容納更多人的可能性。
「這凸顯出這裡有巨大的機遇,」Lawless說。「並非所有這些項目都會得到開發,可能只有一小部分,但這無疑為解決澳大利亞住房供應危機的此類討論提供了更多素材。」
他說,該研究還強調了可在何處建造中等密度住房,以滿足政府雄心勃勃的建造120萬套地理位置優越的新住宅的目標。
「這確實確保了我們能夠充分利用現有的交通樞紐和節點。但與此同時,我們不會通過大規模的高層建築開發來大幅改變一個地區的特徵,」Lawless說。「從邏輯上講,我們應該看到這些交通樞紐沿線出現一定程度的密集化。」
Archistar聯合創始人Benjamin Coorey博士表示,該研究還根據建築複雜程度對潛在開發地點進行了分類。
「我們正在尋找唾手可得的成果,可以更快完成的事情。任何時候你需要合併或連接網站,這都是複雜性,也是時間問題,」Coorey說。
研究顯示,悉尼低複雜程度地段可建造60,972套潛在住宅,墨爾本同類地段可建造265,648套潛在住宅。
他說,中等密度住房預測是基於許多地方政府區域內的現有住房建設情況。
「我們能夠計算出這一數字的唯一方法是根據該區現有的先例。這些類型的開發項目在區已經存在。」
Lawless稱,最大的障礙之一是私營部門是否會建造這麼多的房屋。
「因此,120 萬的目標絕對是雄心勃勃的,而雄心勃勃的原因並不是因為缺乏成為建築的機會。它之所以雄心勃勃,是因為找到可行的選擇確實非常具有挑戰性,私營部門開發商實際上可以盈利。他們是為了生意而來。」
澳大利亞研究所高級經濟學家Matt Grudnoff表示,在私營部門無法大規模建造住房的情況下,政府可以發揮一定作用。
Grudnoff說:「那些擁有經濟適用房的國家以及住房市場尚未失控的國家,它們的共同點就是政府在住房供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新加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如果你是一對年輕夫婦,想買一套公寓,政府會通過一個計劃向你出售一套廉價公寓。如果你想賣掉它,你必須通過同樣的計劃出售。你不能以私人市場價格出售它。」
他說,當企業的盈利動機與讓住房變得可負擔的政策目標相衝突時,澳大利亞過於依賴私營部門來建造經濟適用房。
獨立研究中心首席經濟學家Peter Tulip博士表示,用中等密度住房取代獨立式住宅對於大多數開發商來說利潤不夠。
「本質上,你所說的是拆除完好的房屋,用價值略高一點的東西取而代之,而價值的增加不值得摧毀,」Tulip說。「相對於創造的價值而言,成本很高。」
*以上內容系網友AUS貝小主自行轉載自每日地產ozreal,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