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雷!悉尼媽媽網紅餐廳吃個牛排,結果把全家人噁心壞了!澳洲海鮮也集體爆雷

2024年11月30日 11:21

世界就是一個巨大的草台班子。

聖誕節馬上來了,澳媒開始提醒民眾,外出就餐時一定要多留個心眼,多問一嘴。

此前,研究機構就進行了一次市場調研,結果發現,根據食品的DNA顯示,

超過12%的海鮮類食品

存在造假現象。

更噁心的是,近日,一位媽媽爆料,

她們一家人居然在知名餐廳的牛排上發現了活蛆。(溫馨提示:正在吃飯的,不要向下劃了)

1

12%海鮮食品造假

平日里大家點的海鮮,或許「名不副實」。

澳洲研究機構Minderoo經過DNA測試后發現,澳大利亞市場上的普通海鮮產品中,平均近12%並非標籤或菜單上聲稱的內容。

Minderoo共收集了來自澳大利亞各地超市和餐館的672個海鮮樣本,通過DNA檢測驗證產品是否與標籤或菜單上的描述相符。

Minderoo海洋政策經理Emily Harrison表示,

「我們選擇了消費者購買較多的海鮮品種,比如鱈魚、蝦、鯊魚、鯛魚、魷魚和金槍魚,」

研究發現,其中11.8%的產品被錯誤標註。

某些品種的標籤造假率更高,比如鯊魚,35.9%的鯊魚產品被錯誤標註,其次是鯛魚,造假率達25.2%。」

Harrison指出,70%的澳大利亞海鮮來自進口,但供應商並不需要對進口產品提供詳細信息,比如具體物種或原產地。我們在邊境僅記錄產品類型和重量,但產品類型並不代表物種名稱。

在澳大利亞一些餐館菜單上可能標註「當日鮮魚」或「鯊魚」,而不具體說明是哪種魚或產自何處,這在法律上是被允許的。

一家魚薯店老闆Trenton Brennan表示,目前的標籤缺乏監管,導致消費者常常混淆進口魚與本地魚。他建議引入更嚴格的法規,要求使用澳大利亞標準魚類名稱標註。

最後,Harrison建議消費者在購買或點餐時主動詢問更多關於魚類的信息,如種類、產地以及捕撈方式。

「如果標籤過於模糊,例如』當日鮮魚』,消費者可以向賣家追問具體種類及其來源,如果賣家能自信地回答這些問題,消費者就能根據自己的需求作出更明智的選擇。」

2

新州全家外出就餐,

結果遇到噁心的一幕…

近日,一位來自新州的媽媽在一家知名連鎖餐廳用餐時,遭遇了超噁心一幕。

當天,她與丈夫和兒子一起前往西區Lone Star Rib House Penrith用餐,她點了一份售價 $65牛排,然而當牛排端上桌時,她立即發現不對勁,

「我盯著那塊牛排看了一會兒,然後想,『這太奇怪了,有東西在動』…」

她的丈夫最初以為那只是調料,直到他仔細查看后才發現並不是那麼簡單!

她馬上喊來餐廳工作人員,把這個情況告訴了他們,但餐廳人員後來告訴她,蛆其實存在沙拉里,並未就此道歉。

但餐廳提供了一份替代餐,但遭到了這名媽媽的拒絕,

「我感到很噁心,我直接說,』不,我沒法在這裏吃東西了…我只想離開』。」

這位媽媽表示,

活蛆當時就在牛排上蠕動,而沙拉上一條都沒有…

而且無論蛆是在牛排還是沙拉上,食物中絕不應該出現活蛆。

這位媽媽表示,這家餐廳店大欺客,至今都沒有為這一「噁心」事件道歉,而這一經歷讓她感到「不安和害怕」。

自從這次不愉快的外出就餐之後,她已經無法再去外面吃牛排,在家裡也會將食物烹飪更久,以確保沒有任何潛在問題。

Lone Star Rib House對事件視頻和有關餐廳衛生的「個人看法」未予置評。

此後,一名獨立的環境健康官員在投訴后的第二天早晨檢查了餐廳。

檢查結果未發現任何「問題區域」,也未發現蒼蠅或其他蛆蟲的證據。報告顯示,餐廳的肉類存放於密封袋中,沙拉也在密封盒中,無污染可能性。

目前,Penrith市議會和食品管理局已對此事展開調查,並與餐廳合作進行後續檢查。

新年馬上到了,又到了一年當中,外出就餐廳聚會最多的時期了,大家一定要在點餐時擦亮眼睛。

另外,如果非必要,盡量在家自己做餐食吧,畢竟在外吃飯花錢多不說,有時還測經吃出陰影…

– END-

*以上內容系網友走進澳大利亞自行轉載自媽媽幫澳洲,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