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90后,為紐西蘭華人做了一個項目,「華人卻很少來看」……
自此之後華人們前赴後繼,來到這裏工作、生活、安家。華人移民歷史里,藏著不少值得探尋的故事。
今天發現君請到的嘉賓,是一位以藝術形式重新講述埋沒在歷史塵煙中移民故事的女生黃馨賢(Cindy Huang),一起來聽聽她的故事……
受訪人:黃馨賢Cindy Huan
採訪:Zibby
01
淘金華人的後代
Cindy出生於紐西蘭Rotorua,它位於紐西蘭北島,以豐富的地熱活動、毛利文化、溫泉和泥漿池而聞名世界。
她的祖輩,曾是紐西蘭華人淘金者中的一員,早年來到紐西蘭南島淘金賺錢,而後回到廣東老家,生兒育女。
Cindy的父親沿著祖先的足跡,在21歲時來紐西蘭讀書,而後遇到Cindy的母親,二人喜結連理,在紐西蘭成家立業。
Cindy的母親則是在16歲時,與她的母親、兄弟、阿姨和叔叔一起,以第三代移民的身份來到紐西蘭。
1997年,Cindy出生那年,她的父母在Rotorua買下一家餐廳,Cindy的童年,就是在這家餐廳度過的。
「我父母的性格不同,如果要比喻的話,父親像是狗狗,熱情又有活力,母親則像是優雅的貓咪。」
這間餐廳在父親的經營下,生意非常紅火,成為本地知名的「網紅餐廳」,不少知名人士前來打卡就餐。
「很多明星我都不認識,但是父親會叫我一起拍照,我就過去拍了。」在紐西蘭出生長大的Cindy,對中國流行文化並不是很熟悉。
Cindy常常開玩笑自嘲,「我可能永遠都不會比我父親出名」,很多華人遊客都知道這家餐廳,但是鮮有華人了解Cindy在做的項目。
當一個華裔女生想做藝術家……
Cindy自幼就對藝術感興趣,告訴父母自己「想成為藝術家」。她的祖父是一名攝影師,藝術基因隔代遺傳,傳遞到了她的身上。
父母雖然沒有反對,但是對此不太有信心。
直到一次藝術比賽的出現。
當時在讀高中的Cindy參加了Rotorua Museum Art Awards藝術繪畫競賽,過關斬將進入了前幾名。
Cindy父母看到了繪畫比賽上她的表現和成績后,發覺Cindy做藝術家的想法不是天方夜譚,自此之後開始對她大力支持,尊重她的夢想和計劃。
高中畢業后,Cindy考入奧克蘭大學,拿到了藝術學士學位和博物館與文化遺產保護碩士學位。
讀書過程中,她開始對華人移民史感興趣,在翻閱資料時,發現相關內容並不是很多,而且多是以英文書寫,很多都不是站在華人立場出發書寫的。
作為一個移民二代,她嘗試去儘可能地做更多調研,並通過自己的藝術項目,把一些塵封已久的故事表達出來。
Cindy生活的城市,早年間華人數量並不多,她交了一些歐裔、菲律賓裔、毛利族裔的朋友。
讀書期間,她交到了一位毛利男友。
在與對方相處的過程中,Cindy有了很多文化覺醒的意識,「很多毛利族裔都在為其自身的文化而驕傲,而我也想去找尋自己身上的中華文化,併為它做些什麼。」
Cindy在Rotorua長大時,也曾遇到不少種族歧視,但是隨著年齡長大,在創作的過程中,她慢慢與自己的華人身份和解,並開始嘗試從自己的華人身份中汲取創作靈感。
03
用藝術展示華人移民故事
就這樣,她開始了以華人移民文化為主題的探索和創作,嘗試用藝術作品,表達毛利人與華人之間的淵源和故事。
華人和毛利人在1860年就有交往,在1910-1920年代,雙方聯繫最為密切。
毛利人和華人,在當時經濟和社會地位都較低,而且雙方都擅長農業種植,都喜歡吃白薯、土豆、西洋菜、海鮮等,這讓雙方的關係更為緊密。
當時華人和毛利人的關係也很有意思,華人從毛利人那裡租種土地,而作為地主的毛利人又作為工人幫助華人干農活。
2021年,她的作品《A Footnote on New Zealand History》,用陶瓷做了一個蔬果園的裝置,來展示華人和毛利人在園藝種植中的連結和情誼。
為了完成一個項目,她會事先去本地圖書館、博物館找相關材料,並去社區做一些採訪調研。
在做調研時,她聽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當年的淘金者,從中國帶來了一些百合花的種子,如今這些花依舊在盛開。
「為什麼淘金者會帶一些花的種子來到這裏呢?」提起這些淘金者,很少人會去探究他們背後的私人故事,也少有人會觸及他們內心溫柔的角落。
受到這個故事的觸動,她做出了《Tracing a gilded trail》的項目,用陶瓷做出上千多破碎的百合花,散落在美術館里。
這些象徵著百年好合的花朵,在西方文化里,常被用做葬禮花束,文化的矛盾與充裕,生活在異國的不安和掙扎,都值得被書寫。
在奧塔哥淘金地區,不少移民葬身於無名墳墓中,他們像是野花,努力地野蠻生長,然後悄無聲息地消失在時代洪流里。
同時她還在當地找到泥土,做成花瓶形式,插入本地生長的花朵。
Cindy最近的一個項目,在黑斯廷美術館展出。
這個名為《Offering》的裝置作品,來自於她從紐西蘭華人菜農、園丁、雜貨商的調研。
她用青銅鑄造成柑橘皮和蘋果核的形狀,然後把檀香木和乾果粉混合製成的香放在上面點燃,其中的原料,不少來自於黑斯廷本地的華人家族企業Onekawa水果店。
這些香爐經過精心布置,讓人聯想到祖先祠堂的形式——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孝道習俗,包括對生者和死者的紀念和尊重。
焚香儀式通常伴隨著新鮮水果的供奉,營造出一種神聖而潔凈的空間,將過去與現在連接起來,讓人們與祖先和記憶聯繫起來。
「在紐西蘭,我們有大量的紀念碑,紀念『偉大』的人物。
「許多建築都以居住於此的殖民人物以及與東印度公司有牽連的人物的名字命名。
「人們對這些人物的認可度很高,而對其他人的認可度卻很低。
「所以我想用我的作品,來讓人重新重視華人對社區的貢獻。」
04
「希望有更多華人觀眾」
Cindy的作品備受紐西蘭本地藝術愛好者關注,目前她與Summer Gallery簽約,慢慢走上自己的
全職藝術家之路。
但是她依舊有自己的困擾,「有時候看到美術館的觀眾,很少有華人,我會有些懷疑,這些作品到底是為誰而做?」
她說如果有天自己的展覽前,站滿了華人觀眾,她會覺得滿足且開心。
現在的Cindy,越來越去擁抱自己的華人文化背景,也開始每周上中文課學習中文,
她期待著自己早些考出hsk5級,這樣就能申請她的「夢校」清華大學。
聊起自己的作品和規劃,Cindy說自己很少會去焦慮,只專心去做自己熱愛的事情。
「就像我父親開飯店,做出來的菜總會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從小我就學會了去習慣處理不同人的看法,所以現在也更能習慣讚賞或者非議。」
大家常說「一代工科,二代金融,三代藝術」,這個說法在移民群體也會適用,作為二代移民的她,有了更大的平台和更強的底氣,去安心創作,我們也期待,她用更多作品,把紐西蘭的華人故事,傳遞出來。
*以上內容系網友風平浪靜自行轉載自發現紐西蘭,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