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澳大利亞,拯救了多少中國「喪偶式」婚姻?
「挺慶幸當時去了機場而不是民政局,不然婚姻可能就結束了,我們真的都應該感謝澳洲。」
7年前,張女士在紅燈頻閃的婚姻危機里,選擇和丈夫一起移民澳洲。
也許是為了孩子的將來,又或許是因為對財產分配的考量,兩人在奔四的人生道路上最終選擇了定居悉尼。
然而,讓張女士沒有想到的是,這場跨越重洋的遷徙卻拯救了自己的「喪偶式」婚姻。
「一開始日子很苦,辦移民嘛,我們一開始是走163的,本來想著移完民了就了斷吧,誰知道後來(163商業移民簽證)被砍掉了,我們就一直輾轉想辦法,最後走的偏遠地區……現在想想,這些苦真的沒有白吃,怎麼說呢,患難面前見真情,才是婚姻原本的樣子吧。」
所謂「喪偶式」婚姻,是指婚姻中夫妻一方不履行婚姻或家庭義務,只在名義上存在的一種婚姻狀態。
比如,其中一方以工作和應酬等事宜為由,將家庭責任、對後代的教育以及家庭關愛等義務完全拋給另一方,長期以甩手掌柜的模式在婚姻生活中進行「自動駕駛」模式,最終導致婚姻破裂。
這個殘酷而現實的名詞最早在2017年出現,隨著近年來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家庭正在面臨這一危機。
中國民政部數據顯示,離婚率在過去10年間出現了明顯上升,離婚夫妻數量從2013年的130萬對左右一路攀升至2019年的峰值470萬對。在隨後的幾年裡,雖然離婚數量出現了回落,但是結婚人數也出現了下降。
除了為轉移房產和資產進行「戰略離婚」的以外,絕大多數的夫妻面臨的是經濟環境、隔代文化衝突,以及價值觀分歧帶來的長期挑戰。
這種損耗把數百萬對夫妻的婚姻推進了墳墓。
在張女士看來,被困在婚姻圍城裡的許多中國夫妻都面臨三大挑戰:對婚姻生活自主權的干涉、對子女教育權的脫管,以及普世價值觀對成功的痴迷。
《澳洲財經見聞》記者:「感覺您提的這三點總結得非常嚴謹,相信您一定是深有感受的,能和我們逐個聊聊嗎?」
張女士:「從婚姻生活自主權開始吧,我和身邊朋友的感受是許多父母經常介入夫妻生活,電視劇里那些橋段基本都發生在了我們身上……父母悄悄配了我們新家的鑰匙,每天過來給你做飯打掃衛生,把你內衣翻出來洗,對你的生活指指點點,然後每天必須坐在一起吃飯……好不容易到周末了,夫妻倆準備浪漫一下,嘿,老太太又來了。」
《澳洲財經見聞》記者:「有的家庭會不會因為平日里工作忙,所以需要父母來搭把手呢?」
張女士:「你說的沒錯,其實出發點應該是善良的,但是真正的幫忙應該是看對方需要什麼,而不是一廂情願去硬塞給別人,我這麼說肯定會有很多人不樂意,但這種強行介入子女婚姻的行為就是在破壞私生活,夫妻之間都沒有時間在一起相處,哪裡還會有愛情呢?」
《澳洲財經見聞》記者:「那您覺得移民到澳洲以後拉開了和父母之間的距離,是不是有效避免了這個問題?」
張女士:「這種安全距離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澳洲人對愛情和生活的價值觀。每次晚飯後去海邊或者公園散步,你都會看見很多夫妻牽著手帶著孩子,這不論年齡的,老頭老太太也一樣,穿著得體一起到三頂帽子餐廳(注:澳洲標準的米其林三星)吃燭光晚餐……這種畫面在國內我從來沒見過,澳洲人對家庭的重視,中國是比不了的。」
《澳洲財經見聞》記者:「您剛才還提到了子女的教育,這個怎麼講?」
張女士:「我記得你們之前登過一片關於父母移民澳洲的,有個細節我印象很深,就是老人千里迢迢來澳洲幫忙帶孩子,然後讓孩子在學校大會上背唐詩那篇。我覺得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父母和老人的價值觀本來就是隔代的,有的老人很熱心,直接承包了父母對孩子的監護和教育義務……但是長期下去,孩子作為夫妻家庭的紐帶就失效了。」
「我再舉個例子,澳洲學校里的各種活動,比如入學一百日(100 Days at School)、慈善募捐、運動會等等,父母雙方几乎都會去參加,但是你看國內,有多少爸爸連孩子在幾年級幾班都搞不清楚……澳洲的這種氛圍本身就是正能量,家庭之間也會有良性競爭。」
《澳洲財經見聞》記者:「確實,在澳洲很多事情都必須親力親為。那您認為這種正能量是否也存在於澳洲社會的其他地方呢?」
張女士:「這種價值觀延伸出去就是對生活的心態變得很平和,再說遠一點,澳洲貧富差距並不大,而且稅收高,所以社會裡的戾氣也少很多……除非你專門去混有酒桌文化的圈子,不然大部分公司最多就是聖誕新年的時候搞個party,絕對不會影響家庭生活。」
確實,作為國際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的澳大利亞在維持社會貧富差距方面長期表現穩定,其基尼係數僅為0.32(0代表財富完全平等,1代表完全不平等)。
澳大利亞的稅收制度在維護社會安定的同時,也為每個家庭創造了享受生活的時間。
另外,澳洲還在今年8月通過了一條全新的勞動法(Right to Disconnect),規定員工在下班後有權利拒絕接聽工作電話或回復郵件(除非緊急情況),而僱主一旦違反,將面臨最高9.4萬澳元的罰款。
所以,正是因為這些點點滴滴,才讓澳洲成為了一個幸福指數排名全球前十名的國家。
而重塑人與人、家與家之間本來的關係,也許正是解救「喪偶式」婚姻的良藥。
*以上內容系網友Danny在澳洲自行轉載自澳洲財經見聞,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