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爾本人搬到郊區生活,能省錢嗎?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省錢
不論是房價還是租金,現在墨爾本的住房成本越來越高。
於是乎,許多人開始選擇搬到距離City更遠的地方來 「省錢」。
然而,這個 「錢」 真的有這麼容易 「省」 嗎?
對於59歲的墨爾本IT支持人員Ben Kreunen來說,隨著租賃危機的加劇,
他不得不一次次搬離墨爾本市中心,尋找更加經濟實惠的租金。
他回憶道:一開始我住在合租房裡,離市區更近。
當時有多份工資來源,生活還算容易。
但隨著時間推移,市區附近的房租越來越貴,我不得不逐漸搬到更遠的地方。
然而,新研究顯示:為了追求低租金或房價,許多家庭選擇搬到距離市中心更遠的地方居住。
但是在這背後,卻也有著許多隱藏成本,
而這些成本並未被傳統的住房負擔能力指標所體現。
根據澳洲住房壓力的常用標準:如果最低40%的收入者將超過30%的收入用於住房,則被認為負擔過重。
然而,這一指標忽略了許多隱性成本,
例如交通費用、能源開支、房屋面積及建造質量等。
Kreunen的搬家經歷正體現了這種權衡的代價。
從交通時間的增加到房屋質量的下降,他不得不在住房成本和生活質量之間做出選擇。
他目前住在離墨爾本市中心約28公里的地方,每天騎行55至65公里通勤。
雖然騎車比公共交通每天能省10澳元,但他現在的房子因為隔熱性能不好,冬天取暖一天就要花20澳元!
他表示:我們的房子夏天像烤箱,冬天取暖又極其昂貴,能源賬單佔到租金的20%。
而儘管租金逐年上漲,但房屋質量並未有所改善,
Kreunen感嘆,要找到一套節能的出租房非常困難。
西澳科廷大學研究員Adam Crowe博士指出:現有的住房負擔能力標準忽略了家庭為了維持住房成本可負擔性所作的各種妥協及其附帶成本。
這個指標對家庭規模、房屋質量、地段以及社區特徵等因素都不敏感。
比如離就業中心的距離、便利設施的可達性、良好的食品供應以及交通條件等。
這些因素相互作用,都會對家庭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Crowe的研究發現:這些妥協尤其影響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家庭,特別是那些關鍵崗位的工作人員,
這不僅帶來物質匱乏和貧困問題,還會導致健康和社會排斥問題。
比如通勤成本讓很多人無法負擔去工作或探望朋友的費用,能源開支的壓力甚至迫使一些家庭限電使用。
租房權益倡導組織Better Renting的執行董事Joel Dignam指出:當前住房危機的真實成本在原始數據中無法體現。
許多租房者被迫搬到城市邊緣,不得不承擔巨大的經濟和時間成本。
我們往往低估低收入人群時間的價值,但對他們來說,時間的浪費是真實存在的。
這種情況不僅對個人不利,對整個社會也有負面影響。
來源:age
*以上內容系網友風平浪靜自行轉載自墨爾本微生活,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