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社媒禁令碰上 「網癮」 青少年,會擦出怎樣火花?

2024年12月06日 11:30

我們是否該憂心 「末日刷屏」 給孩子認知功能帶去長期災難?不妨把孩子從屏幕前拉開,探探他們的想法。 我 16 歲的女兒,和閨蜜逛街碰頭時,兩人緊挨著坐,卻只顧低頭玩手機、互發簡訊。本以為近到能聞香水味的好友,該直接開口暢聊,現實卻非如此。像眾多家長一樣,我費盡心思,也難讓孩子放下手機、iPad,畢竟自己都常忍不住刷手機,哪有底氣嚴管孩子。 「末日刷屏(Doomscrolling)」 悄然成了熱詞,聽著像漫威反派電影,實則指沒完沒了刷手機、緊盯壞消息,彷彿要刷到世界終結。

好在議會有行動,上周通過全球首部禁令,禁止 16 歲以下兒童在 Instagram、TikTok 等平台開賬號,違規平台將面臨 5000 萬美元罰款,各公司有一年緩衝期去落實。這能終結 「末日刷屏」 嗎?尚無定論。

科研結論分歧巨大。《計算機與人類行為報告雜誌》刊文稱,「末日刷屏」 成 「替代性創傷源頭」。一項針對伊朗、美國 800 學生的研究發現,沉溺負面消息,讓學生心生 「生命脆弱」「人類孤獨」 之感。專家也佐證,說這好比置身吵鬧房間,久了精神承壓。 《紐約客》發文直擊痛點:社交媒體是否催生青少年自殺【相關閱讀:安樂死根本安樂不了,別宣傳了】危機?多項研究表明,青少年觸網時間越長,抑鬱率越高。每天上網超 3 小時,焦慮、抑鬱更難排解。美國家長怒火中燒,頻頻起訴社交媒體公司;澳大利亞立法雖獲贊,卻也不乏質疑聲。 此時,兩位學者 「唱反調」。沃森、李兩位博士參与大型青少年調研,長期追蹤超 6000 名青少年的屏幕使用與心理健康。李博士直言:「前期研究雖顯示屏幕時間與抑鬱、焦慮有關聯,但 12 個月後再看,關聯近乎消失,沒證據表明屏幕使用直接導致心理健康惡化。」 她們還拋出疑問:這會不會是社會面對新技術的慣常恐慌,如同往昔印刷機、電視機問世時那般? 禁令落地,孩子們會乖乖就範嗎?生於數字時代、精通網路的他們,會不會把禁令當新遊戲,絞盡腦汁去破解?

我打算給隔壁房間的女兒發條簡訊問問。其實不用問也猜得到答案 —— 大概率是句滿不在乎的 「也就那樣吧」。畢竟對習慣網路社交的青少年而言,禁令或許掀不起多大波瀾,未來變數仍多,是挑戰也是新博弈。

文章來源:the Australian

*以上內容系網友風平浪靜自行轉載自料姐,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