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凱燕:黎氏中醫第四代,她讓百年非遺在澳洲新生
中國上下5000年歷史,但大浪淘沙,很多傳承隨著歷史使命告一段落, 大多都進入了博物館,能夠歷經百年並評上非遺的項目並不多。
而能獲得博士學位,並將百年非遺的中醫延伸到海外,還培養出了第五代傳人及眾多學子的,更是鳳毛麟角。我們有幸在墨爾本就找到了這樣一位百年中醫第四代傳承人—黎凱燕。
黎凱燕1998畢業於廣州中醫藥大學並留任在第一附屬醫院,醫教研一體,無論醫術醫德都獲得一致好評,曾多次獲得「醫院優秀員工獎」及「學生心目中的優秀老師」獎。
2007年她移居澳洲,通過考核極難的註冊考試成為註冊中醫師及針灸師。2015年成立了「上池醫館」,除了診治病患,還先後在大學兼任中醫講師及在中醫學會開辦學術講座並發表論文。她參編過《黎炳南兒科經驗集》、《嶺南中醫兒科名家黎炳南》、《中西醫結合兒科學》,主編過《惠州黎氏兒科世家》。
同時她放眼未來,立志改善中醫在澳洲的從醫環境,為年輕中醫做開路先鋒。她多次在西醫院校及診所宣傳中醫及中西醫互補的重要性,與同道們一起組建了澳洲中醫促進會,將各個中醫協會鏈接在一起,旨在推動中醫進入慢病管理系統,讓民眾們減少醫療負擔,使中醫變成可負擔的治療手段。
黎氏中醫第五代傳人,女兒禤夢晴是在澳洲長大的00后。
她從小耳濡目染,熱愛中醫。2023年從莫納什大學的生物醫學系畢業后,也決心學習中醫,把中西醫結合,用地道的英文和西方思維去傳播中醫。她為醫館開設了Ins賬號,並在社交媒體用英文宣傳中醫中藥,介紹穴位和針灸療法,獲得一致好評。
一個和煦的上午,我們來到墨爾本Box Hill 的上池醫館。「上池」二字出自《史記·扁鵲倉公列傳》,長桑君遇見扁鵲,知其非常人,於是在懷中取出一包藥物,囑其送服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後可知物矣「。
扁鵲遵囑服用,遂成為能洞察一切五臟癥結的名醫。」上池之水「是既能助藥物治療發揮最佳藥效,又能使醫生明察病根的神奇之水。因此近100年前黎凱燕曾祖父為其創立的醫館取名「上池醫館」,亦是取其寓意。
歷史滄桑,幾經流轉,第四代繼承人把家族期許安落在了墨爾本。漂亮的凱燕母女接待了我們,醫館音樂舒緩養神,母女倆娓娓道來,人一下安靜放鬆了下來。前台旁的中式紅木椅上,一位西人正填寫著信息表。
前台對面的牆上貼滿了不同嬰孩的照片:「這些多是經過黎醫生調理后出生的小孩。」 醫館後院種植了不同的草藥,薄荷、田七、金銀花、艾草、蒲公英……為醫館的文化宣傳增加了濃厚的醫藥氣息,黎醫生還經常送贈這些新鮮的草藥給有需要的病人。
世家出生 無私奉獻 傳承精髓
黎氏中醫在廣東可謂聲名赫赫,迄今已有100多年歷史,其起源於黎凱燕曾祖父黎德三,傳承到祖父黎炳南后發揚光大。
1956年,黎炳南教授被舉薦到廣州中醫學院任教,參与主編了全國第一套中醫兒科學教材。1978年黎炳南教授獲得「廣東省名老中醫」稱號,擅長治療頑固性咳嗽與哮喘。黎炳南之子黎世明(黎凱燕的父親)自幼伺診,立志從醫。可惜高考那年文革開始,被分配到鋼鐵工廠做工人。
可是他的從醫決心從沒動搖,值夜班時還偷偷拿出醫書研讀,10年動亂結束,1977年剛恢復高考他以30歲的高齡一舉考進了廣州中醫藥大學,畢業后留在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在傳承的基礎上,為黎氏中醫做了大量的理論總結和升華,1987年研發了第一代的中醫哮喘診療系統及小兒喘咳液,後者成為醫院最暢銷的小兒哮喘專科專葯,一直沿用至今。同時培養出第四代黎凱燕及黎氏兒科傳承人才梯隊。
2015年廣州中醫藥大學一附院組織成立嶺南黎氏兒科流派工作室,2024年黎氏兒科療法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從左至右分別為:黎凱燕、黎炳南、黎世明
出生在這樣一個世家,黎凱燕的起點自然是高的,但是職責也是巨大的。
黎凱燕的從醫路還得從30年前說起,1998年從廣州中醫藥大學畢業后,她憑著第一名的成績留任第一附屬醫院兒科。之後是將近十年的中西醫結合工作和教研,期間她在職完成了研究生和博士學位。
「醫生在外人看來這麼好的一個職業,我又是黎炳南的孫女,似乎一切得天獨厚,但真正走過才知道有多麼不容易。」黎凱燕回憶道,懷女兒期間,大著肚子在急診室裏面照常做心肺復甦,國際慣例時長是半個小時,一分鐘都不能少。
除了當醫生,當時的黎凱燕還承擔了教研工作,經常是下了夜班就趕往大學教室進行授課或者實驗室進行科研。
「我懷女兒的時候還要做著哮喘的相關科研」, 那時候哮喘實驗用的模型是豚鼠,豚鼠是最接近人類哮喘反應的一個動物模型,醫生們要通過藥物對豚鼠氣道的破壞讓它致敏,但因為當時的霧化吸入器條件很差,當豚鼠吸入致敏源時,實驗室里醫生們也多少會將其吸入自己體內。
「所以導致了我女兒出生的時候也有一點哮喘,幸好後來通過中藥的調理,現在控制得非常好,但對於女性醫生來說,這些都是很殘酷的過程。」
2004年非典期間,黎凱燕更是日夜沖在第一線,那時每天都聽聞其他醫院有不少醫生不幸感染甚至死亡,人心惶惶。
但是醫者無畏,同時她所在的醫院藉助中醫的方法最大程度保護了病人和醫生。「非典時醫院把所有體溫超過37度的病人全部安排在我所在的急診,工作量劇增,一天要看七十多號病人,基本上幾分鐘看一個病人。」 黎凱燕回憶道,他們當時採用了中醫抗疫,燃燒蒼朮來煙熏房間,達到消毒殺菌的效果。
因此當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襲擊時,憑藉著豐富的防疫經驗,黎凱燕沒有暫停過一天的出診。「疫情期間,我們醫館每天都依然有人來針灸開藥,為幾乎崩潰的醫療系統減輕負擔,同時也減輕了當時病人求醫難的焦慮,當然每個病人離開房間后,我們都會進行紫外線消毒,這不是很多診所能做到的,這種消毒方法我們疫情后也堅持使用,防止交叉感染。「
此時溫柔看著旁邊女兒的黎凱燕,五味雜陳,因為她依然要讓女兒像她一樣,救死扶傷,無私奉獻,這才是傳承的精髓。
中醫在澳洲,任重道遠 理解治本是關鍵
來時路的巨大光環,在黎凱燕落地澳洲的那一刻更多了一層任重道遠,如何把這身本領延續和傳承下去成了後半生的最大課題。
2007年,黎凱燕移民澳洲,在當地繼續學習獲得「Training and Assessment Training Package(教學及評估學位)」證書,同時通過當地嚴格的考試,註冊成為中醫師及針灸師,開始在中醫診所出診及大學任教。
2015年,黎凱燕在Box Hill成立上池醫館,提供針灸及中醫藥治療,2018年上池美容成立,提供刮痧,拔罐,針灸美容等服務。
2020年疫情大爆發初期,「長新冠」還沒被公眾普及前,醫館就診治了一個因患新冠后癥狀遷延不愈9個月的護士,經過針灸,刮痧,拔罐和中藥治療1個月後痊癒。黎凱燕把該病例寫成論文並在2021年5 月代表澳大利亞參加了WHO聯合組辦的第三屆傳統醫學論壇,演講中她提請世衛組織把中醫藥治療納入到新冠治療指南里,之後世衛組織發文肯定了中醫在治療新冠肺炎中的療效。
互聯網上,網友用「脆皮」形容體質脆弱的年輕群體,健康成為了現代人的「奢侈品」。當代人帶著護膝去蹦迪,冰美式杯子里泡枸杞,由此也帶動了中醫賽道的發展。
今年年初,LVMH 集團旗下消費品私募基金L Catterton向美國的一家中醫品牌WTHN投資500萬美元,這家中醫品牌提供針灸、拔罐、穴位按摩等服務。網友稱:LVMH果然是「包」治百病!雖然是句諧音梗,但中醫的療效卻是黎凱燕在海外實實在在收到的反饋。
「好多病人對我們非常信任,全家人身體一有不適第一時間就找我們調理。」 黎凱燕認為這種信任是因為中醫的優勢在於它可以「治本」,同時因時因地因人制宜,靈活的調節人體的平衡,從而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好體質。
病人「養」出來的元氣才不易「脆」。有很多來中醫診所看病的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不適,但是西醫做了很多檢查都發現不了問題,這就是所謂的「亞健康狀態」。當身體平衡打破,往疾病的方向發展,但還沒達到疾病的診斷標準的這一亞健康階段,正是中醫介入的時機,只要治療得當,往往可以快速的扭轉病勢,人就往健康恢復,從而避免過多的藥物或手術干預,這就是中西醫結合的最佳模式。
如今她和澳洲的IVF試管嬰兒診所合作,旨在結合中醫的治療,調理好准媽媽的體質,提高IVF成功率。國外報道中西醫結合可使IVF的成功率從26%提升到46%,為中醫進入西方主流生殖醫學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今年,上池醫館獲得聯邦政府的居家服務(CHSP)撥款,成立了子公司「康壽養老(KS Aged Care)」及「東區居家服務(Eastern Home Care)」,繼續用上池精神服務廣大長者。
面對歲月積淀下的瑰寶,黎凱燕更大的願景就是讓中醫走向世界。從父輩的手中接下這顆種子,在精進和遷徙中守護這顆種子,用所有的學習和講授澆注這顆種子,五十而知天命,她明白這顆種子未來需要更加肥沃和地道的土壤,她開始思考在澳洲成長起來的黎氏第五代該用什麼樣的姿態接過衣缽。
中醫團結 集中發聲才能改變現狀
2000年2月,維州通過《2000年中醫註冊法》(The Chinese Medicine Registration Act 2000),成為全澳首個為中醫立法的州。2012年,聯邦政府通過中醫立法,對中醫實行註冊制。
此後,全澳所有從事中醫治療者要獲得中醫行醫資格,就必須向澳大利亞衛生執業者監管局(Australian Health Practitioner Regulation Agency,AHPRA)提出申請,並通過澳大利亞中醫管理局(Chinese Medicine Board of Australia)制定的註冊審核后才可以成為澳洲承認的中醫執業者。
據澳大利亞中醫管理局網站上公布的最新數據統計,截至2024年9月,全澳註冊中醫師共有4861人。但到目前為止,在澳洲看中醫仍然需要自掏腰包,或者購買私人醫療保險,無法通過醫保系統進行報銷。
澳洲全民醫保系統中有一個名為慢性病控制(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的子系統,簡稱CDM,包括了不少醫療行業,但中醫卻被排除在外。與此同時,西醫獲得針灸資格的全科醫生(GP)可以得到政府撥款,使患者通過醫保系統報銷西醫針灸費用,但同樣的治療如果是中醫針灸師來施行,卻得不到一分錢的撥款。
「政府是承認針灸療法的有效性,否則不會每年給西醫全科醫生做針灸報銷,」 ?黎凱燕解釋,但是這種醫保不可以被註冊的中醫師使用,是很不公平的。這種行醫環境讓很多年輕中醫師舉步維艱。
而澳洲中醫學科的現狀也不容樂觀,去年墨爾本RMIT皇家理工大學設立的中醫系因為招生不足被迫關閉。招生不足的原因之一是學制長難度高,但是學生畢業后很難有穩定的收入,這種投入產出的巨大落差導致很少人願意學習中醫,而人才匱乏勢必也會影響到未來的行業發展,如此一來便是惡性循環。
黎凱燕說:「個人的成功並不是真正的成功,整個行業強大了,作為個體的醫生才有更寬廣的發展。因此我們必須改變這種現狀,讓中醫在海外有良性的發展,從而吸引更多年輕人投入到這個行業中。於是我們在2017年籌備並成立了澳洲中醫促進會,旨在把各大中醫學會扭成一股繩,集體發聲。同時我們還組織了幾次群眾請願,讓民眾向衛生部寫信,爭取把中醫納入到CDM。與此同時,我們也積極向普通民眾進行中醫健康宣傳,提高大家對中醫的認知。「
19世紀50年代,一位名為林四(James Lamsey)的中醫師從家鄉廣州出發,跨越半個地球來到澳大利亞的維州,在小鎮本迪戈開設了全澳歷史上首家中醫診所。自此,南半球土地上有了中醫的種子。
150年後,站在父輩們的肩膀上,黎凱燕帶著中醫走出嶺南,走出國門,將中醫發揚光大。就如同數個小點位,串聯起整體的力量,穴位之下牽連的是五臟六腑,團結之下解決生存,才能一代又一代傳承發展下去。
*以上內容系網友Danny在澳洲自行轉載自澳洲商圈,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