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議】澳家庭越缺錢,電費賬單越高?
澳大利亞代表居民和小型企業電力用戶的能源消費者協會(ECA)表示,分時電價、需量電價等動態電價在很大程度上未能幫助消費者或整個電網。此前新南威爾士州經濟監管機構的報告發現,某些類型的動態電價平均每年讓家庭比固定費率收費多支出300澳元。
動態電價屬於尖峰電價,旨在鼓勵消費者避開用電高峰時段(此時發電成本通常更高)用電。其中分時電價是在高峰時段用電收費更高,其他時段更低;需量電價則根據家庭用電高峰時段的用電強度來收費,它們與消費者無論何時用電都支付相同費用的傳統固定費率電價不同。
ECA通過對消費者的調查發現,大多數家庭沒有或無法通過減少佔能源使用大頭的取暖或製冷來應對尖峰電價,而是轉向使用洗碗機、洗衣機等能耗較低的電器,但這兩類電器通常占家庭能源使用量不超過10%,這意味著分時電價給許多家庭帶來的經濟效益可能很有限。
更糟糕的是,ECA稱,更有可能為避免高價而減少取暖或製冷的家庭往往是較貧困的家庭,鑒於取暖和製冷對健康的重要性以及低收入家庭通常較差的房屋隔熱情況,這一發現令人擔憂。並且,與富裕家庭不同,貧困家庭更難負擔得起太陽能板、電池等能使其免受高電價影響的清潔和自動化技術。
近期,競爭監管機構和新南威爾士州經濟監管機構都對電價變化提出批評,獨立定價和監管法庭(IPART)指出,與傳統固定費率電價相比,需量電價平均每年讓客戶(尤其是沒有屋頂太陽能的客戶)多支出200至300澳元,且多達十分之一的新南威爾士州客戶面臨需量電價,但很少有人知道其運作方式,政府和行業的賬單比較工具也基本無法提供指導。IPART還提到需量電價不受管制價格保護,費用可能高達每年800澳元,若不解決相關缺陷,消費者將陷入困境,需量電價的益處也難以實現。澳大利亞競爭與消費者委員會(ACCC)也表示,電價日益複雜,讓許多消費者愈發難以了解市場情況。
向複雜電價轉變的背後是智能電錶的強制推廣,到2030年澳大利亞每家每戶都要安裝智能電錶,目前約四分之一的澳大利亞客戶已安裝。ECA指出,許多家庭在安裝智能電錶後會被「自動納入」分時電價或需量電價。有一部分「更積极參与」的客戶希望能對電價有更多選擇並控制自身用電情況,不過這些客戶通常更富裕,已安裝太陽能板且能負擔得起可自動應對電價變化的智能技術。
針對向安裝智能電錶的消費者強制應用尖峰電價的情況,澳大利亞能源市場委員會(AEMC)已採取措施加以限制。去年12月宣布的一攬子改革措施中提到,零售商在安裝智能電錶后的兩年內,未經事先批准,不得將家庭用戶切換至尖峰電價,還必須向消費者提供歷史賬單對比,顯示採用新電價后的費用情況,以便消費者比較是切換電價更好還是維持現有電價更好。此外,該委員會還要求零售商為那些不想採用或會因動態電價而處於不利地位的消費者提供固定費率電價。
文章來源:ABC
*以上內容系網友風平浪靜自行轉載自西澳料姐,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