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變革!澳洲電商巨頭,倒下

2025年01月23日 10:31

共1761字|預計閱讀時長4分鐘

前言

近年來,的零售市場經歷了顯著的變革。

在諸如 Temu、Shein、Aliexpress 和等國際電商巨頭的激烈競爭下,眾多澳大利亞本土的在線零售企業面臨嚴峻挑戰。

2024年1月,澳大利亞主要零售集團之一的Wesfarmers宣布關閉其旗下的電商平台Catch,這標志著該集團在發展本土在線市場方面的努力未能取得預期成果。

此決策在市場上引起了巨大反響,然而對於那些對Catch近年來所面臨的困難有所了解的業界人士而言,這一結果似乎在預料之中。

究竟是哪些因素導致了Catch走向失敗?

那麼Wesfarmers的挫敗是否暗示了澳大利亞本土電商行業在國際巨頭的競爭之下的整體衰退趨勢?

下面我們就來一探究竟。

Wesfarmers 的電商豪賭

Wesfarmers,憑藉旗下諸如Kmart、Bunnings以及Officeworks等知名品牌,在澳大利亞零售市場佔據領導地位。

然而,面對全球電子商務浪潮的衝擊,該集團認識到,唯有發展線上銷售渠道,方能維持其市場競爭力。

2019年,Wesfarmers以2.3億的高價收購了Catch,旨在藉助該平台在迅速擴張的電子商務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

Catch由創始人Gabby和Hezi Leibovich兄弟創立,他們將這家每日特價網站發展成為澳大利亞領先的電子商務企業之一。

在新冠疫情期間,Catch的業務更是迎來了高峰期。

2020年底,隨著全球股市的繁榮,市場開始探討Catch Group在併入Wesfarmers后,其估值是否能實現十倍增長。

然而,隨著疫情的結束以及消費者重新回歸實體店,Catch也逐漸面臨困境。

在2023財年,Catch的虧損高達1.61億澳元,

而2024年上半年預計虧損也將達到4000萬澳元。

如此規模的虧損使得Wesfarmers徹底失去了耐心,最終決定終止該業務

國際競爭加劇

Catch 其實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國際競爭對手的崛起。

雖然疫情后消費者的在線消費有所下降,但是市場整體趨勢仍呈增長之勢。

自亞馬遜進入澳大利亞市場以來,憑藉其強大的物流網路、低價策略以及 Prime 會員服務,亞馬遜持續吸引著消費者。

據 Jarden 數據顯示,2024 年,亞馬遜的流量增長了9%,而 Catch 的流量則下降了 30%。

Temu、Aliexpress 和 Shein 這三家中國電商平台,以極低的價格和豐富的產品種類迅速佔領市場。

Temu 自推出一年以來,已成為蘋果澳大利亞應用商店中下載次數最多的免費應用。

Shein 在 2023 年的澳大利亞收入預計將達到 10 億澳元,儘管其在當地僅雇傭了 3 名員工。

Jarden 研究主管 Ben Gilbert 預測,到 2024 年,Temu、Shein 和亞馬遜在澳大利亞的總收入將超過 70 億澳元,與此同時,這些公司普遍享有較低的稅收成本,這使得本土零售商在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關於Catch的失利,運輸物流成本的高昂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據163團團轉的李總表示,三星990D Sound Bar的售價為1100澳元,然而運輸至需額外支付280澳元的運費,物流費用已接近總成本的30%。

Wesfarmers 的兩大錯誤

據《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稱,在這次戰略布局種,Wesfarmers犯下了兩大重要的錯誤。

1

忽視線下優勢,盲目跟風電商模式。

Wesfarmers 擁有龐大的實體零售網路,包括 Kmart、Bunnings 和 Officeworks 等品牌,在全渠道零售領域具有天然優勢。

然而,該集團試圖讓 Catch 成為一個獨立的在線零售平台,而非與實體店業務形成協同效應

但是據筆者了解到,一位曾再Catch上面經營了兩年的商家也表示,儘管西農希望通過旗下的Kmart,Officework和Bunnings等來宣傳這個平台,但是其知名度仍然還是很低。

相較於亞馬遜的全球供應鏈、Temu 的極致低價策略,Catch 缺乏真正的競爭力。

最終,這種無法利用線下資源的模式成為 Catch 的致命缺陷。

2

低估市場競爭,缺乏創新。

Catch 早年曾是澳大利亞最受歡迎的折扣電商之一,但在亞馬遜、Temu 和 Shein 的崛起后,Catch 在技術、物流和定價方面未能迅速升級。

2024 年,UBS 調查顯示,只有 12% 的消費者計劃在 Catch 購物,而亞馬遜和 Kmart 分別為 35% 和 32%。

這表明 Catch 在用戶忠誠度和市場吸引力上都遠遠落後。

本土零售商的未來何去何從?

Catch 的挫敗象徵著澳大利亞本土零售商正遭受全球化浪潮的嚴峻考驗。

本土零售巨頭 Harvey Norman 的Gerry Harvey 曾敦促政府對 Shein 和 Temu 進行調查,他指出這些跨國企業在澳大利亞幾乎不承擔稅務責任,也很少吸納本地勞動力,與此同時,本土零售商卻承受著高昂的運營成本和嚴格的監管壓力。

儘管 Catch 遭遇了失敗,但是Wesfarmers 依然擁有價值 30 億澳元的電子商務資產,Kmart、Bunnings 和 Officeworks 依託線下門店的強大網路(並結合線上渠道),或許仍具備與國際電商抗衡的實力。

Wesfarmers 已經著手調整其戰略方向,計劃加速推進零售媒體業務 OneDigital,並推廣 OnePass 會員計劃。

儘管預計 OneDigital 在 2025 財年將面臨 7000 萬澳元的虧損,但該業務有望成為未來的增長引擎。

結語

Catch 的終結或許只是一個開始。Catch 的倒閉表面上是 Wesfarmers 在電商領域的一次失敗,但從更深層次來看,這是澳大利亞零售市場正在經歷的巨大變革的一個縮影。

另外兩個主要電商競爭者MyDeal和Kogan,前者在2020年10月22日正式登錄澳交所交易,而好景不長,自上市以來股價一路下跌,股價下跌約70%,最終被收購,在2022年9月26日正式退市。

而Kogan亦是在2020年10月股價觸頂之後的兩年,股價連續下跌累積約90%。

對於 Wesfarmers 來說,Catch 的關閉意味著一場昂貴的教訓。

但對整個澳大利亞的電商行業而言,這或許只是全球電商時代激烈競爭的又一個開始。

*以上內容系網友指點山河自行轉載自澳洲財經見聞,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