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源滾滾來~新加坡總理兼財長黃循財,寫「財「字祝大家新年發財

馬上就要過年了,新加坡兼財政部長、原籍海南的第二代移民黃循財秀書法、發紅包,給大家拜年了!

身份是總理兼政部長,姓名中有個「」,秀書法還寫了個大大的「」字。

財!財!財!

這個視頻轉發出去,想不發財都難!真是「興啊!旺啊!發啊!」

在視頻當中,黃循財不但秀書法,撈魚生,還給各族同胞發紅包,雖然是的節日,但馬來人、印度人也一起慶祝,體現了新加坡各族融合、和睦共處的社會特點。

為了過春節,第三任總理、國務資政李顯龍特意拍了一幀唐裝造型的美照。

在新加坡,吃尾牙,帶兩桔子拜年,撈魚生,拜太歲,迎天公,這些習俗想必大家已經很清楚了,我們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個比較新穎的。

那就是……在新加坡的人們是用什麼語言拜年的?

首先,新加坡一共有11天公共假期,天數與大陸相同。

在這11天當中,春節是唯一連放兩天的。屬於全民元旦、五一勞動節、國慶日各一天;伊斯蘭的開齋節、哈芝節各一天;基督教的耶穌受難日、聖誕節各一天;佛教的衛塞節一天;印度興都教的屠妖節一天。雨露均沾,按宗教、種族,分配得相當均衡,反映新加坡多元種族、多元宗教、多元文化的社會現實。

這種「公平性」也體現在新加坡的語言上。在歷史上、地理上,新加坡的是馬來人,因此,新加坡把馬來語定為國語。新加坡的國歌、國徽上的文字、紀律部隊的禮儀性口令,都是使用馬來語。

既然馬來語是國語,當然就有人用馬來語拜年了。

除了具有國語的特殊地位,馬來語也是新加坡的四個官方語言之一。另外三個官方語言是華語、英語和印度的淡米爾語。

(新加坡的四個官方語言)

在歷史上,新加坡華人主要來自中國東南沿海的、廣東、海南。因此,形成五個主要的華人方言社群——福建、潮州、廣東、客家、海南。

除了這「五大」,還有沿海的福州、興化/莆田、上海、溫州等方言社群。

有意思的是,新加坡、馬來西亞都是按方言來劃分華人社群,並非按中國的行政區域劃分。比如,所謂「福建」,其實特指閩南語社群,而同屬福建省的福州話社群、興化話社群、閩西的客家話社群,由於不使用閩南語,因此不歸入「福建社群」這個分類

在廈門公會閩南語講演會,本地人與

互相交流、學習閩南語,發揚祖籍文化

同樣的,潮州屬於廣東省,但是,由於潮汕話與粵語明顯有別,因此,新加坡、馬來西亞所謂「潮州人」「廣府人」是有區分的

還有一個蠻有趣的,就是「客家人」——凡是講客家話的,不論閩西如永定,或粵東如大埔、梅縣,一律歸為「客家人」,既不屬「福建」,也不屬於「廣東」

由於本地華人生育率很低,不足以達到人口替換率,於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新加坡開始引進。這些新移民的來源地則比傳統的閩粵瓊廣泛得很多,來自五湖四海,不但有港台、四川、湖南、雲貴、陝甘、江浙皖贛、京津、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的,也有來自大東北、大西北,甚至還有一些是來自新疆、西藏的。

三十年前,在新加坡的公共場所,例如地鐵上、商場里、酒樓里,如果聽到身邊傳來中國口音,許多人都會好奇地轉頭看看。現在呢?中國口音已經很常見,再也不會有人感到好奇。甚至,有些新加坡人已經能分辨出四川口音、上海口音、東北口音等。

帶來豐富多彩的文化養料

圖源:龍騰獅舞賀新春

中國移民的湧入,大大豐富了新加坡的中華文化圈——飲食、藝術、娛樂等等,都得到了來自各地的滋養,甚有裨益。

兩百年前,來自馬來半島的峇峇點燃了新加坡華人社會的文明之火;一百年前,來自中國的新客為新加坡華社的文明之火添柴加薪;這三十年來,來自大中華區的新移民為新加坡華社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繼續添磚加瓦。

一代代的新加坡人,不斷與新來的移民相融合。融合的結果,就是讓這座海洋城市煥發新生,大放光芒!一代代的本地人和移民,都從中獲益。

舉個例子,同樣是三十年前,在新加坡的基本都是閩菜、粵菜、潮州菜、海南菜、客家菜、莆田菜,極少有其他的。

現在呢?東北菜、川菜、湘菜、淮揚菜、魯菜、豫菜…… 遍地開花! 最重要的是, 在與新加坡本地文化融合的過程當中,這些中華菜式出現了創新和突破,創造了新的價值。

這,就是新加坡這個「小紅點」得以在世界上生存的秘訣,之一。

今年的春節還有個好消息——春節已經列入聯合國非遺。這是個許多亞洲人同慶的日子,不但華人,韓國人、日本人、越南人、蒙古人等等也都慶祝春節。

讓我們在這個喜慶的日子里,祝新加坡眼的朋友們:新序呈祥!

福壽安康!

心想事成!

各位讀者,諸位的家鄉話是怎麼拜年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以上內容系網友會火自行轉載自新加坡眼,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