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慘!為了看病,無數澳洲人被迫多掏這筆錢
沒地說理
開口閉口就是澳洲 「免費醫療」,但是稍微了解一點就會知道,
所謂的 「免費」 其實根本就是免了個寂寞。
更有甚者,有時候你看病付出的高昂費用,都不知道是怎麼莫名其妙地花出去的…
五年前,皮膚癌患者Dagmara被診斷出黑色素瘤,
她原本以為只需關注病情,沒想到還得時刻提防醫療賬單。
在一家皮膚癌診所就診多年後,
她發現自己每年都被當作「新患者」收取更高的「初診」費用,而不是更便宜的複診費用。
她質疑診所收費,但對方始終堅持收費合理。
根據Medicare規定:患者首次看專科醫生(初診)費用較高,Medicare可報銷$84.15,而後續複診僅報銷$42.30。
但GP轉診信通常只有12個月有效期,過期后,患者需重新開具新轉診信。
一些診所利用這一點,在患者帶著新轉診信回診時,將這次就診重新計費為「初診」,
從而收取更高的費用,儘管患者的病情一直在持續治療中。
Medicare專家Dr Margaret Faux表示:這種做法涉嫌違規,但因行業慣例和監管薄弱,許多醫生仍在這樣操作。
一份2020年Deeble Institute的報告指出:這種計費方式讓患者承擔更高的醫療費用,同時可能讓納稅人每年多付數億澳元。
報告估算,澳洲每年約有570萬次重複轉診,
導致Medicare額外支出2.2億澳元,同時讓患者額外支付7400萬澳元。
Dagmara的賬單顯示:她連續五年被多次收取「初診」費用,每次收費$260至$342,Medicare報銷后仍需自付$200。
此外,她每四個月還需支付其他複診費用,每年醫療開銷輕鬆破千澳元。
儘管其中兩次就診的確是新醫生,屬於合理收費,
但其他三次都是同一醫生,她認為自己不應該年年被當作「新患者」。
她憤怒地表示:這不僅僅是我一個人的問題,每年成千上萬的人都被當作搖錢樹。
澳洲醫學協會(AMA)副會長Dr Julian Rait承認:Medicare的規則對醫生和患者來說都很複雜,容易引發誤解。
他表示,確實有些情況下,患者可能在12個月間隔期內出現新病症,
需要醫生重新進行「初診」評估,但並非所有情況都適用。
除了「初診」費用的問題,所謂的無限期轉診(indefinite referral)也存在漏洞。
理論上,患者可以獲得長期有效的轉診信,例如精神科或內分泌科(糖尿病)患者,
但Medicare系統可能隨機拒絕這些轉診信,導致患者無法獲得報銷,只能自行支付高額費用。
同時,專科醫生之間的轉診僅在三個月內有效,而患者往往要等待更長時間才能約到下一次專科醫生的預約。
這意味著許多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還得反覆回GP開新轉診信,
不僅增加時間成本,也讓患者額外花錢。
澳洲消費者健康論壇(CHF)表示:他們經常收到患者的反饋,認為當前的轉診制度昂貴且缺乏靈活性。
CHF的發言人說:我們希望政府推行更長期、更靈活的轉診機制,
比如針對慢性病患者提供長期或無限期轉診。
此外,他們還希望推廣更多非指名轉診(unnamed referral),
這樣患者可以自由選擇專科醫生,而不必被綁定到特定醫生,
否則如果該醫生預約已滿,患者只能被迫重新申請轉診。
*以上內容系網友YOYO丫米自行轉載自墨爾本微生活,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