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書上的老外開始認祖歸宗了

2025年02月12日 13:32

前陣子的「 小紅書洋抖難民 」熱潮,在一趟春節的洗刷下,慢慢回歸常態。

一部分外國老鐵回到了Tiktok,也有一部分「間諜朋友 」愛上了刷小紅書,樂此不疲地在翻譯軟體和小紅書之間反覆橫跳。

春節期間,國內的大夥忙著打牌沒空刷小紅書,甚至給一堆老外急夠嗆。

總之,現在國外的朋友和國內的網友過著早 C 晚 A 的交錯生活,最後又在信息流或評論區下不期而遇。

別說,這種情況,在當今互聯網確實是獨一份兒的存在。

現在,這些留下來的老外,幾乎把小紅書當成了朋友圈。

像是有事沒事,都隨手發點日常。要麼吐槽一下生活里的糟心事,要麼分享個 #OOTD,一點不見外。

這些內容有別於一開始的交換貓貓照片、互做作業等,從最簡單的打招呼,過渡到了更進一步的交流。

臨近春節前,他們還分享起了家庭合照,頗有種在朋友圈拜年的即視感。

畢竟沒有什麼能比一張全家福,更能快速拉進彼此的距離。

閥門一旦擰開,就很難收得住。

類似於一場飯局,開始場子還沒熱,大家聊點貓貓狗狗生活瑣事,現在酒喝到下半場,就開始攀親戚找根兒了。

目前的情況,是小紅書上這幫國外老鐵們非但沒走,還帶來了不少故事和酒。

比如,就有不滿足於發全家福的外國朋友,開始分享欲爆棚,聊起了自己家庭的由來和歷史。

像下面這位大叔,就是臨場發揮講故事型。

由於想到哪說到哪,人物關係都干亂套了,還得靠貼心網友幫忙整理出的族譜。

而更多的海外老鐵,則屬於是老照片+家史記錄型。

比如接下來這位老哥,就提到他的祖輩在 19 世紀殖民潮期間,如何從荷蘭移民,這期間又為何與歐洲的親人失去了聯繫。

各種曾曾祖父的故事被親口講述,好像翻開了一本冷門的紀實小說。

甚至,還有美國也參与了進來。。。

而當有的網友向博主提問,他是否為印第安人時,也有momo科普「印第安人 」這個稱呼的由來,並提醒應該稱其為原住民。

因為當年哥倫布到達美洲大陸時,誤以為到了印度,就直接錯誤地稱原住民為Indians,這一叫就是上百年,自然是帶些譏諷的意味在裏面。

咳,總之事情發展到這裏,明明一開始大夥還在討論Tiktok難民,卻突然畫風一轉,聊起了殖民和移民的歷史話題。

評論區的國內外網友,也從麥哲倫聊到鄭和,從殷商聊到少數民族。

追根溯源,就成了大夥熱議的話題。

這種坦誠且在中文互聯網不多見的分享,也吸引了不少人圍觀。

美國哥們兒也不跟你藏著掖著,還生怕傳達的不到位。

這個類型中,自然也包括了大量的華裔後代。

那些歷經幾代人後,已經完全融入當地的「 老外」,儘管從樣貌上已經看不太出來,但掏出族譜往上一翻,其實都和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像是下面這位的外曾祖母,就從上海、澳門,一路來到了瑞典,並度過餘生。

儘管已經過去了一百年,她的家庭依然保留了不少來自東亞、的生活習慣。

這種奇妙的感覺,把時空對摺,讓百萬網友見證了許多上上個世紀,華人走遍全世界的故事。

也讓人發現,原來世界並沒想象中那麼大,時間是個圈,我們兜兜轉轉總能遇到。

其中,大量的華裔故事,幾乎都起源於廣東,不免讓網友感嘆「 廣東人是全世界的走地雞 」。

但國外的姐們哥們在介紹時,由於翻譯問題,不少人都把「 廣東省 」寫成了「 坎頓省?」,因為他們在書寫原文時,並非使用「 GuangDong」,也沒有用中國 1952 年以前的威妥瑪式拼音讀法「Kwong-tung 」,而是用了「 Canton 」。

說來也挺有意思,畢竟廣東話的英文,也是「 Cantonese 」。

而這個單詞的來源,其實是 16?世紀那會兒,葡萄牙人來到廣東,根據廣東話音譯出來的,在沒有官方正式命名的那段時期「坎頓省 」也是沿用了挺長時間。

類似的典故還有舊金山一詞的來源,因為美國那麼多地名,只有「 SanFrancisco 」沒有採用音譯。

至於為啥,就是 19 世紀中葉的美國淘金熱,吸引了大量廣東地區的華人前往,當時先是把SanFrancisco直白地叫作「金山 」,或音譯成「 三藩市 」。

同時,也同樣發現金礦資源豐富,而為了對這兩座金山做出區分,索性直接被叫成了新/舊金山。

這些最早出走美國的廣東華人,也並非全奔著挖金礦去的,像是早年間廣東人去國外經商,主要依靠三把刀:菜刀、剃頭刀、裁縫刀。

說白了,就是去那邊當廚師、理髮師、裁縫,明顯是帶著技術去的。

這些小典故,幾乎在每篇海外家族歷史的小紅書筆記下,都有熱心紅薯做科普,屬於是一邊看老照片,一邊幫大夥溫習歷史了。

不過,要說中國的網友們,確實是卧虎藏龍。

因為不僅科普頭頭是道,很多海外原博主自己都不清楚的祖輩經歷,也全被網友幫忙挖了出來。

比如下面這位在美國種植棉花的大姐,其姨母就曾在 20 世紀初到往上海,擔任傳教士輔導,期間拍了不少自己學生的老照片。

由於年代久遠,博主出生時姨母也已經不在人世,所以僅剩下了這些沒人配故事的黑白照片,沒人知道照片里的是誰,又是怎樣拍下了這些照片。

但這都不是事,不知道何方神聖,甚至翻出了以前上海中西女中的歷史書。

裏面詳細記載了 1917-1951 年間,在學校任職的海外教師。

博主提到的姨母剛好在其中,書中記載的名字叫做Miss Wasson,負責教授數學、英語和宗教課程,而且還有個中文名字——王紫英。

乃至於,連帶著其姨母上課時的照片,都一併發了出來,這些資料讓原博主和路過的網友直呼Awsome。

海外老鐵們是真沒想到,這小紅書,可能比Google還好使。

於是隨後,尋親&尋根組的老鐵們開始發力了。

不光是分享,不少更希望通過小紅書尋找自己的親系。

要不是這次機會,那些因為顛沛流離的經歷而錯付的歷史,可能永遠都沒有機會重見天日。

但你還真別說,有一點線索,就有推理出眉目的可能。

這段時間成功在小紅書上尋到答案的華僑,真不算少。

像下面這名在美國夏威夷的博主,只知道曾祖父「 吳國華 」出生於廣東,后移民夏威夷,對於其他方面則知之甚少。

但經過網友結合歷史分析后,其實其曾祖父姓伍,而非吳來自於江門台山。

尋親帖子中,也有非常多江門後代的尋親貼,其中大部分以伍為姓。

結合歷史背景,依然是淘金熱期間的事。

當時正值 19 世紀中期,地處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江門人口密集,土地資源有限,只得去海外謀生,剛好趕上淘金熱潮,政府需要修建橫跨大陸的鐵路來發展經濟。

因此,就有不少江門人赴美,這也為後期建立華人社區奠定了歷史基礎。

順帶著,一些尋親貼里祖輩留下來的手書,也被網友破譯了。

曾經看不懂的文字,通過評論區的翻譯,慢慢有了溫度。

苦尋多年的那串地址,也終於浮現在眼前。

又或是下面這位,雖然不是來尋親的,但實在看不懂外婆留下來的神秘食譜,想復刻兒時的味道卻不知從何下手。

畢竟時間太久,語言習慣不同,這菜譜就算咱來了也是一頭霧水。

不過高手永遠在評論區,到底幾勺白糖,給你講的明明白白。

總的來說,小紅書上的這一大波回憶殺,倒是有些像 20 世紀 70 年代歐美國家的尋根熱。

當時由於全球化運動的快速發展,那些少數族裔開始意識到「 Who am I 」的重要性,無論身在何處,都不能忘掉自己的根本。

而現在,久違的「 地球村 」氛圍在小紅書復現,讓這些融入后的外國用戶,願意袒露心聲、尋求幫助,開始尋根問祖。

這關乎于歸屬感和身份認同,關乎一個飄在半空的人,最後能否落葉歸根。

而且,尋找歸屬感無關國籍,這已經是所有當代人必需的精神寄託,時刻提醒我們無論離開家鄉多遠,都要牢記自己出身何處。

這也是為什麼,長大后的年輕人們,開始熱衷於在網上書寫家族史。

只不過今年,家的故事撞上了新來的外國老鐵。他們不僅快速融入進了整個社區,時不時在評論區或信息流里出現,而且一下子抓住了在這個社區中暗流涌動的感情。

梳理完上面這些筆記后,我發現讓地球村得以重現的,似乎不僅僅依靠翻譯軟體、交換作業和貓貓照片。

是依靠大家對「 家庭 」亘古不變的共同認知,無論是「 家 」還是「 Family 」,翻譯過來都是不需要語言便能傳達的,那就是偉大又平凡的愛。

*以上內容系網友指點山河自行轉載自INSIGHT視界,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