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華人媽媽們,正在批量生產「廢掉」的下一代

共1980字|預計閱讀時長4分鐘

長久以來,新加坡一直被虎媽們視為打造精英的殿堂,把孩子送進全球排名前30的南陽和國立,沒準兒就能竄出第二個周受資。

這種一躍成為主流的小鎮做題家思維,不僅給新加坡青少年帶來了世界上數一數二的近視率,更讓許多家庭在瘋狂內卷的路上集體患上了抑鬱症。

但是,這種瘋狂內卷的思維方式,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席捲,曾經被譽為養尊處優的,現在也開始逐漸淪為華人虎媽們在大洋洲的第一戰線。

「卷,特別是這幾年感覺特別明顯,補習班、刷題、沖獎學金,保證卷的都不重樣,基本上可以做到海淀區的平替了。怎麼說呢,反正華人家庭真正能躺平的太少,是因為這種焦慮感一旦產生,就不會消失,那乾脆就大家一起卷。」

來自東南區的華人媽媽Melissa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作為全職太太,她的任務在兩個孩子進入小學后開始明顯加重,而主要的壓力來源就是內卷——每周送兩個孩子參加5次課外補習,光是接送和老師溝通就要用掉大量精力。

在和《澳洲財經見聞》記者對話的過程中,Melissa認為澳洲近年來掀起的內卷之風種類和派系都繁多——「公校有公校的卷法,私校有私校的卷法,但是最後累癱的都是父母,孩子到底成不成才不是最重要,很多父母要的只是面子和心理安全感。」

如果說公校的卷是拼娃娃,那私校的卷就是拼老子——每天下午3點,在和墨爾本私校門前接孩子的壯觀長龍里,一眼掃去可以看到無數輛賓士G63、邁巴赫、寶馬X7、奧迪RSQ8,除了這些「標配的家用車」以外,時不時也會出現阿斯頓馬丁DBX、法拉利Purosangue。

SUV主打就是一個經濟方便。

應了《大腕》里那句「你要是開一日本車,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但是,據知情人向本刊透露,許多私校家長都是內卷的受害者——一部分家長用房產作抵押進行再融資(refinance),將獲得的資金用於購置豪車,相當於背負兩份貸款,更有甚者則以團購的形式租賃豪車,然後每周按需輪流使用。

如果說父母間互相攀比是成年人的競賽,那麼瘋狂雞娃就是對孩子未來的一場豪賭。

那麼,澳洲的許多華人家庭為什麼在組團製造焦慮呢?

簡單來說,原因主要有三種:

對下一代的高期望、

對教育投資的回報,

還有最重要的,

對澳洲社會及職場價值觀的無知。

除了Melissa以外,我們走訪的多位華人家長也表示每周固定讓孩子參加數學、物理、鋼琴、小提琴等補習班,但凡是與「興趣」挂鉤的樂器和舞蹈類興趣班,必須參加考級。

「錢花都花了,多少也得拿張證書」是走藝術內卷路線的底層思維,把這種思維背後的野心放大,就迎合了許多華人媽媽們對孩子通過走特長生路線進入頂尖私校的期許。

據澳洲獨立金融研究機構Futurity調查顯示,澳洲公校與私校的學費差在近年來加速擴大。以悉尼和墨爾本為例,公校與私校13年教育(包括學前班)的平均費用差已經分別達到36.67萬和31.4萬(分別摺合165萬和141萬元人民幣)。

所以,通過特長生等方式獲得全額獎學金入學,顯然能為家裡省下一筆不菲的費用。而「體育競賽」必須拿名次、「學樂器必須上台」,還有「考試必須進入火箭班」的思維,就顯得合情合理了。

但是現實真的是這樣嗎?

內卷,究竟是和社會結構變化帶來的全國現象,還是少數家長的一廂情願呢?

據澳大利亞社會研究中心(SRC)的調研結果顯示,在參加問卷調查的10年級學生中(相當於國內高一),有75%的學生至少參加一節課外課或興趣班。

這一巨大的比例證明了課外活動(ECAs/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並不是少數現象,而是覆蓋了全澳。

但是仔細看數據,我們會發現此補習班非彼補習班,更不是內卷。

從數據中可見,在這75%參加課外活動的青少年中,有45%參加的是集體體育活動、27%參加了藝術、音樂或表演藝術、10%參加社區活動,還有9%參加了俱樂部(比如國際象棋、辯論等)。

這些課外活動和興趣班,顯然不是數理化補習班,而是幫助青少年全面發展的核心項目——體育活動提倡團隊合作和健康、藝術表演培養自我了解和情緒表達、社區活動幫助青少年獲得融入社會的技巧……

但是即便如此,生活在澳大利亞,上著新加坡的數理化網課,吃著中國孩子的苦,仍然正在迅速變成一些華人家庭的新常態。

那麼,瘋狂刷題和內耗到底能不能讓孩子成龍成鳳呢?

「我覺得基本沒用,這些搞內卷的家庭大部分是帶著國內的思想過來的,說句不好聽的,是在用非常落後的思維方式競爭。」

作為從中學就來到澳洲,並在了30年的Greg告訴本刊記者,不符合澳洲國情的思維方式不僅增加無用內耗,最後還可能害了下一代。

「我說句最簡單的,你的高中成績再好,你去找工作的時候會把高中成績單放到簡歷里嗎?包括大學成績都一樣,沒錯,如果是墨大、的優等生把滿滿HD的成績單交給僱主,那你肯定比很多競爭者有優勢,但是錄取以後怎麼辦?」

記者:「按照常規思維,通過高學歷進入大企業,然後走上人生巔峰,這應該是許多家長為孩子規劃的人生軌跡。您覺得不可行嗎?」

Greg:「這種想法只對了一半,成績和文憑只是你的敲門磚,門敲開了以後,才是你的賽道的起點……如果你只懂業務,不懂澳洲的文化價值觀,你怎麼爬企業樓梯呢?公司同事聚會的時候我見過太多的華人扎堆了,與其說他們不想融入主流社會,不如說他們根本就不會……反而是長期停留在後台的崗位上,把自己的事業上升通道走得越來越窄。」

而如果我們去字典里查「內卷」的定義,我們會發現它是指「一種文化模式達到某種終極的形態后,既沒有辦法穩定下來,也沒有辦法轉變為新的形態,只能不斷在內部變得更加複雜的現象。」

跳出盒子看問題,其實這些在澳洲掀起內耗浪潮的,也許並不是內卷,因為他們壓根就沒有達到終極形態,而是第一步就走歪了。

*以上內容系網友創夢AUS自行轉載自澳洲財經見聞,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