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大、莫納什、RMIT、迪肯新生私校比例曝光

公平教育還有多遠?

作為排名第一的名校(最新排名!我以母校為榮!澳洲和中國這些高校都在全球響噹噹),

一直被認為是最頂尖的學府之一,

但最新數據顯示,這所維州最高學府的新生中,生佔比高達64%,遠高於公立學校生的比例。

這一結果再次引發關於教育公平性的討論——在推動教育公平的背景下,為什麼頂尖大學的「生優勢」依然難以撼動?

根據數據,大學新生中:42.1% 來自獨立私校(如 Geelong Grammar、Wesley College 等高學費學校)

14.4% 來自天主教學校

僅36% 來自公立學校,遠低於維州整體的公立學校畢業生佔比(55.4%)

相比之下,維州另一所名校莫納什大學的私校生比例也不低,達到了56%,

其中獨立私校生多於天主教學生。

迪肯則是55%來自私校,其中天主教學生多於獨立私校生。

而 Victoria University 則成為公立學校生比例最高的大學,新生中 55% 來自公校。

面對這樣的數據,墨爾本大學方面回應稱,學校已經採取了「長期而堅定的努力」,

希望在 2030 年前,讓來自弱勢群體的學生占本科生總數的25%。

去年,學校還推出了新的獎學金計劃,並設有特殊入學通道,以幫助那些面臨困難的學生進入心儀的專業。

但現實情況是,儘管政府和大學努力推動教育公平,許多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仍然面臨「進不去、讀不起、學不下去」的困境。

聯邦教育部長Jason Clare推出了新的大學資助模式,計劃向低收入和弱勢群體招生較多的大學提供17億,以改變當前的失衡狀態。

他表示,希望「讓更多外郊和鄉村地區的孩子有機會讀大學」。

然而,教育專家Andrew Norton認為,這一目標並不容易實現。

他指出,影響公校生進入名校的關鍵因素不僅僅是招生政策,還有:1、家庭背景影響:在一些家庭中,就讀名校是「代際傳承」,比如墨爾本大學,不少學生的父母、祖父母都是校友。

2、地理因素:家住遠郊的學生更傾向於選擇離家近的大學,而墨爾本大學大多數本科課程都在Parkville 校區,對外郊學生來說通勤不便。

3、ATAR 門檻:許多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因經濟和資源限制,難以獲得高分,而墨爾本大學的熱門專業競爭極其激烈。

4、課外輔導資源不均:在VCE(維州高考)階段,越來越多的學生依靠高價補習班提高成績,而公校生往往難以負擔這些額外開銷,導致ATAR成績受限。

就讀Victoria University的Nhan Nguyen就是一個典型案例。他在 St Albans Secondary College 讀書時,完全沒想過自己能上大學,

因為家裡經濟困難,父母都是打零工維生,大學對他來說「太遙遠」。

但在職業顧問的建議下,他先讀了社區服務文憑(Diploma of Community Services),再通過轉學進入學士學位課程。

他認為,大學錄取制度應對公校生更公平,並希望政府提供更多支持。

在精英大學「私校生扎堆」的趨勢下,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該如何打破「無形的天花板」?歡迎討論!

*以上內容系網友會火自行轉載自墨爾本微生活,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