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歲記者突然患癌,「這些食物惹的禍」
常說「病從口入」,最近一個女記者分享了自己的患癌故事,讓很多人感到后怕,手裡的食物不香了……
01
事業巔峰期突遭變故
Lucie Morris-Mar是一名調查記者,來自英國的她,長期生活在澳大利亞,有著自己熱愛的事業和幸福的家庭。
44歲那年,意氣風發的她,以為生活會一直這樣蒸蒸日上。
但是一張化驗單,打破了這份寧靜。
她診斷出患有侵襲性四期腸癌,這一消息讓她震驚不已。
當時她正在準備新書的巡迴宣傳,當時她 被邀請參加多個文學節和演講活動。
但是,這一切突然被取消,讓她感覺自己的「身份被抹去」了。
02
不斷尋找癌症「元兇」
與癌症抗爭的過程中,Lucie得到了家人無微不至的照顧,但是這個過程依舊很困難。
她需要獨自去面對心理和生理上的雙重摺磨。
和很多癌症患者一樣,她發出了疑問:為什麼是我?我為什麼會得癌症?
治療結束后,很多人可能就翻篇不再去過多追問,但是作為一名調查記者,Lucie有著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習慣,她不斷查資料做調研,嘗試找到答案。
線索越來越多,她也越來越困惑,因為讓她患上癌症的,可能是生活中常見的食物。
她驚訝地發現,世界衛生組織早已認定加工肉製品與結直腸癌之間存在強烈關聯,並將其列為與煙草和酒精同級的一級致癌物。
「每次搜索相關信息時,加工肉製品都會反覆出現。」她回憶道。
她原本覺得自己平時吃加工肉製品並不多, 但當她仔細回想后,才發現它們比自己想象的更常出現在日常飲食中。
「我喜歡吃搭配了哈密瓜的熏火腿,我偶爾會在Bunning吃烤腸,每年聖誕節我都會吃將近一公斤的火腿,露營時吃培根三明治,周五還會點一份義大利辣香腸披薩。」
儘管無法確定這些食物是否直接導致了她的癌症,她仍然感到憤怒:「這些食物上
為什麼沒有警告標籤?為什麼沒有相關的健康宣傳?」
03
肉肉好吃也很危險
早在2015年10月26日,世界衛生組織(WHO)旗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就對紅肉和加工肉製品的致癌性進行了評估,得出了引發全球關注的結論。
IARC將加工肉製品(如熱狗、火腿、香腸、培根等)列為 一類致癌物,這意味著有確鑿證據表明食用這些食品會導致癌症。
這一分類與煙草、石棉、柴油發動機尾氣等高度致癌物處於同一等級。
這並不意味著加工肉製品的致癌風險與吸煙相同,而是說科學證據同樣確鑿,確認它會增加癌症風險。
研究顯示,加工肉製品與結直腸癌之間存在明確的聯繫。
數據顯示,每天食用50克加工肉(約相當於兩片培根),患結直腸癌的風險增加18%。
當時研究結果一出,很多人慌了,不少相關行業的人也急得不行。
該機構的一位發言人表示:「IARC的最新評論並沒有要求人們停止食用加工肉類,但指出減少食用這些產品可以降低患結直腸癌的風險」。
這一澄清將讓當時世界各地沮喪的培根愛好者鬆一口氣,他們一直在使用標籤#FreeBacon、#Bacongeddon 和#JeSuisBacon 在Twitter 上表達他們的懷疑。
IARC也挺有意思,先是發布數據,把人嚇得不輕。
後來又說「問題不是很大,大家還能繼續吃」,把大眾整迷茫了。
關於深加工肉製品危害的新聞,這些年層出不窮。
2024年,一項哈佛T.H. Chan公共衛生學院的為期30年的研究表明,長期食用超加工食品(如加工肉類)可能會增加過早死亡的風險。
研究分析了超過10萬名美國醫療從業者的數據,發現深加工食品攝入最多者比攝入最少者,總死亡風險增加4%,神經退行性疾病死亡風險增加8%。
研究重點指出,加工肉類(如培根、香腸、火腿等)與死亡風險的關聯最強,其次是加糖或人工甜味飲料、乳制甜品和深加工早餐食品。
然而,研究未發現超加工食品與癌症、心血管或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率之間的明顯關聯。
但不管怎樣啦,深加工類肉食確實不如新鮮的健康,但是拋開劑量談毒效,有點牽強。
在國外生活的話,加工類肉製品確實挺常見的。
之前就有華人朋友問:「有一點好奇,歐洲人不怕亞硝酸鹽嗎」。
網友們覺得這就跟在國內天天吃臘肉鹹菜似的,覺得不是很健康。
不管怎樣,Lucie是「賴」上加工類肉製品了。
她寫了本書 《Processed》,分享自己的癌症經歷,並講述自己對加工肉製品的研究和控訴。
大家怎麼看呢?
ref:https://www.nzherald.co.nz/lifestyle/bowel-cancer-survivor-lucie-morriss-marr-raises-processed-meat-concerns-in-new-book/CXS74EBAPJHLLAPESQ4IDJJEBY/
*以上內容系網友風平浪靜自行轉載自發現紐西蘭,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