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和留學生因為一規則,把澳洲本地人惹怒了
在澳洲,有這樣一種現象正悄然引發本地人的不滿,一場因行走規則引發的「風波」正在上演。
當地居民一直秉持的「行人靠左走」默契,如今正遭受挑戰,不少澳洲本地人對此頗為惱怒,並將矛頭指向了遊客和留學生。
具體發生了啥?我們一起來看看!
在墨爾本,「行人靠左走」本是大家心照不宣的默契,可如今,不少本地居民發現,好多遊客和留學生似乎壓根不知道這個規矩,這可把他們氣得不輕。
墨爾本當地記者Claire Heaney直接撰文譴責這種現象:
靠左走啊,你們這些笨蛋!
Claire表示,平常走在人行道上,她可是堅定的「靠左派」,除非超車或者遇到障礙物,否則必定靠左行走。然而,不知從何時起,尤其是自疫情封鎖之後,他察覺到人們似乎對這一不成文的規則越發漠視。
就像前幾天,Claire 前往Collins Street「巴黎端」觀看一場演出,那條街挺寬敞的,結果迎面走來一群人,像無頭蒼蠅一樣,根本不靠左走。這讓他要麼得突然停下腳步,要麼就得側身貼著街邊店鋪才能繼續前行。這條寬敞的街道本應暢通無阻,卻被「隨心所欲」的行走方式攪得一團糟!
Claire認為,這看似是件小事,但類似的不文明行為不斷累積,就會讓人不勝其煩。比如在公共交通上,有人把背包放在旁邊佔座,導致其他人無法入座;在擁擠的地方,有人大聲打著視頻電話,旁若無人;乘坐電車時,下車的人還沒下來,上車的人就一擁而上……
不止在街道上,在其他場景中,「靠左走」的規則也頻頻被打破。
在Claire家附近的游泳池,她也一直堅持在泳道左側游泳。但有一次一位女士卻從黑線另一側氣勢洶洶地朝她游過來,就像在玩水上「鬥雞遊戲」。好在這是慢泳道,Claire 不想顯得自己小氣,便忍住了提醒對方的衝動。但如果是在競爭激烈的快泳道,說不定就會引發爭執,畢竟在那裡大家都很在意規則。
除此以外,在火車站和百貨商店的扶梯、樓梯處,情況也不容樂觀。常常能看到兩三人並排行走,甚至有人在公共場合親密互動。要是不著急趕火車,或許還覺得這畫面挺溫馨,但當自己著急趕路時,就只剩下無奈了,根本沒法順利通過……
據Claire回憶,自己並沒有專門接受過行走禮儀的教導,「行人靠左走」 似乎是一種潛移默化形成的不成文規則。
幾十年前,當她來到大城市時,就自然而然地跟著大家有序地靠左行走。但不知從何時起,人們走路開始變得毫無秩序,像諺語里說的布朗家的牛一樣,亂走一氣。
Claire提醒道,隨著年齡增長,人們有時會覺得自己不被注意,彷彿 「隱身」 了一般。但實際上,各個年齡段都有膝蓋不好或身體有其他小毛病的人,面對行人隨意穿梭、突然改變方向,他們很難及時做出反應。
所以在這種混亂的情況下,大家應該多為老人、殘疾人、孕婦和視力障礙者著想。
為此,她特意詢問在城裡上大學的孩子,這是否是代際問題。孩子認為並非如此,還說有時候為了按時到達目的地,不得不強行擠過人群,還說這是 「適者生存」。
不過,Claire並不認同,她認為這種不遵守 「靠左走」 規則的現象,其實也反映出如今社會文明禮儀的普遍缺失。
她最討厭的,就是有人用臟鞋子去按人行橫道按鈕,實在是太噁心了。
Claire建議,遛狗要用短繩子牽好,背包和推車別撞到別人,看到提重物的人要體諒並給他們留出空間,要是在熱鬧的街道慢跑,也別緊貼著別人跑等等。
早在2015年,墨爾本市就針對行走禮儀發起過一場「共享我們的街道」 (Share Our Streets)活動。當時,市議會委託了一份報告,報告討論后認為:外國遊客和留學生是導致行人行走偏向中間和右側的部分原因。
在活動中,市政府雇傭演員們拿著手機在街上假裝不注意行走方向,模仿「低頭族」亂走的現象,同時發放提示卡片,提醒行人遵守基本的行走禮儀。
卡片上面建議騎自行車的人給行人讓路,行人要靠左走……
當時,有人提議在人行道上畫上靠左的箭頭,但最終因擔心會引發更多衝突而被否決。
如今,人們戴著降噪耳機四處閑逛,眼睛緊盯著手機,這種情況愈發糟糕。不禁讓人思考:這究竟是因為不禮貌、單純無知,還是缺乏空間意識呢?
有人認為,手機與降噪耳機是現代人的「空間盲區」。
大多數低頭族和耳機黨對周圍環境視若無睹,他們被調侃為。
還有人認為,是文化差異與遊客效應。許多來自「靠右走」國家的遊客和留學生,對澳洲的左側習慣一無所知。
專家指出,行走方向是根深蒂固的社會習俗,但「無知者無畏」的隨意行為,加劇了本地人的不滿。
還有一種說法是「個人主義的崛起」。社會學家分析,年輕一代更傾向於「適者生存」邏輯——為了趕時間,「橫衝直撞」成了常態。
一位大學生直言:「不擠過去,你永遠到不了目的地!」
……
如今隨著混亂加劇,解決方案再次被熱議。
為了讓墨爾本的街道不再「像叢林般混亂」,或許是時候重新開展相關宣傳活動了。建議方案如下:
機場與交通廣播:在機場以及前往市區的交通工具上進行 「靠左走」 的廣播提醒遊客「靠左走」。
網紅的力量:通過TikTok、Instagram等社交平台推廣規則,藉助平台上的網紅影響力進行宣傳。
柔性勸導:行為學家認為,強制規定可能激化矛盾,而一對一的友好提醒更有效。
Claire認為,只要那些不喜歡被指揮、聽到 「左」 字就反感的人不從中搗亂,說不定這樣的努力就能讓 「行人靠左走」 的規則重新深入人心,讓街道恢復應有的秩序。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些機構一直在努力提醒大家。比如:
Britz Campervans 租車公司會提醒來自靠右行駛國家的租客,在澳洲走路也要靠左;
Insider Guides 國際學生在線資源平台也強調,在扶梯、樓梯上停留或者行走時,要靠左,不要用手靠在右側欄杆阻擋別人通行,在人行道上行走也盡量靠左;
MoveHub 國際搬遷平台同樣建議前往澳洲的人,在路上和人行道都要靠左走,還說在扶梯上除非超車,否則走右邊雖然不犯法,但會被人覺得傻。
……
在這場關於 「靠左走」 規則的討論中,我們看到了不同觀點的碰撞以及各種潛在原因的浮現。無論是因為科技帶來的 「空間盲區」,還是文化差異導致的認知不足,亦或是個人主義觀念的影響,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衝擊著墨爾本原本的行走秩序。
然而,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各方共同努力。
對於遊客和留學生而言,初到澳洲,應當主動了解並尊重當地的這一傳統行走規則,入鄉隨俗,避免因無知而引發不必要的矛盾。
本地居民在面對這些 「不遵守規則」 的現象時,也不妨多一些耐心和包容,以友好的方式提醒他人,而不是一味地指責。
總之,「向左走」 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行走禮儀,它更是城市文明的試金石。當每一個人都能自覺遵守這一規則,街道將不再混亂,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也會更加和諧。
對此,你怎麼看?你在墨爾本街頭遇到過類似的「行走戰爭」嗎?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以上內容系網友指點山河自行轉載自發現澳洲,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