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
一項來自澳洲的最新研究首次確認:一類被稱為「永久化學物質」(PFAS)的人工合成化學物質可以進入人體大腦。
這一發現引發了關於其潛在健康風險的廣泛關注。
PFAS是一類廣泛用於工業和日常消費品的化學物質,
包括不粘鍋、食品包裝和防水織物等。
此前,科學界已知PFAS會在人體的血液和其他器官中積累,
並可能對健康產生不良影響,但其是否會進入大腦一直存在爭議。
現在,研究人員首次明確證明:這些化學物質確實能夠穿透大腦的「防護屏障」,並在脂肪組織中積累。
一般來說,人體大腦有一道天然屏障——血腦屏障(BBB),
它的作用類似於「安全防線」,能夠阻擋有害物質進入。
然而,這項研究發現:某些類型的PFAS可以突破這道屏障,進入大腦組織,並在其中累積。
研究人員分析了年齡在56至79歲之間的已故捐獻者的血液和大腦樣本,
發現PFAS的種類和濃度在不同部位有所不同。
這表明,大腦中的PFAS並不僅僅是死後血液污染的結果,而是確實存在於大腦組織中。
尤其是長鏈PFAS(即分子結構中含有較多碳原子的類型)更容易進入大腦,並在其中積累。
由於這些化學物質具有親脂性(喜歡脂肪),
而大腦又是人體中脂肪含量最高的器官,因此它們更容易在大腦中停留。
儘管這項研究證實了PFAS的存在,但它們是否會對大腦健康造成實質性影響,目前仍缺乏明確證據。
一些科學家認為,PFAS可能具有神經毒性,長期積累可能影響大腦功能,
甚至與某些神經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和運動神經元疾病)存在潛在聯繫。
不過,目前還沒有足夠的研究來確認這一點。
也有專家表示:血腦屏障的完整性對大腦健康至關重要,而PFAS能夠突破這一屏障,可能會對大腦造成未知的影響。
尤其是長期暴露在PFAS環境中,是否會導致大腦功能下降或引發神經系統疾病,仍需要進一步研究。
PFAS之所以被稱為「永久化學物質」,是因為它們在環境中極難降解,並且可以在人體內長期存留。
這類化學物質曾被廣泛用於各種消費品,比如防水服裝、食品包裝、消防泡沫和化妝品等。
由於PFAS的潛在危害逐漸被認識,國際上已經對其進行了嚴格管控。
自2009年以來,全球多個國家已達成協議,禁止使用某些類型的PFAS。
在澳洲,包括全氟辛酸(PFOA)、全氟辛烷磺酸(PFOS)和全氟己烷磺酸(PFHxS)在內的500多種PFAS相關物質,
將於今年7月1日起被全面禁用。
過去20年,澳洲人的血液中PFAS濃度已有所下降,這表明減少PFAS暴露的措施正在發揮作用。
然而,一些更長鏈的PFAS(如PFUnDA)仍然在市場上被使用,並已在部分大腦樣本中被檢測到。
儘管這項研究是PFAS進入人腦的直接證據,但科學家們仍有許多問題需要解答。
接下來的研究將重點關注PFAS在大腦中的作用,
例如它們是否會影響神經元功能,是否會隨年齡增長而累積,
以及是否會在患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患者大腦中表現出不同的特徵。
*以上內容系網友澳洲事兒自行轉載自墨爾本微生活,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