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明尼蘇達大學開除了一名博士三年級學生,指控他在考試中使用了生成式人工智慧(AI)。他或成為該校首位因AI問題被開除的學生。
媒體報道這名被開除的學生是中國留學生楊海山(Haishan Yang)。楊同學隨後起訴學校,稱自己被錯誤指控違反了學術誠信規定,在去年8月的預備考試中使用了AI。
此外,楊還在今年2月向明尼蘇達州人權部門提交了投訴,指控學校因其國籍對其存在歧視性待遇。
根據報道,來自中國泉州的楊海山在猶他州立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后,來到明尼蘇達大學攻讀健康經濟學博士,希望將來在美國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
他表示,作為非英語母語者,他曾使用ChatGPT等AI工具檢查語法,但在預備考試時選擇不使用AI。
根據明大提供的文件,四位閱卷教授懷疑他在考試中的某個部分使用了AI。這些教授指出,他在答題時使用了考前閱讀材料中未出現的縮略詞,並在某篇論文回答中包含了一些疑似ChatGPT生成的內容。
在聽證會上,教授們將考試題目輸入ChatGPT,並將其回答與楊的答案進行對比,隨後分享了比對結果。
「我發現兩者之間的相似性極高,幾乎不可能是巧合。」教授彼得·赫克費爾特(Peter Huckfeldt)在聽證會信件中寫道。
楊則指控,教授漢娜·內普拉什(Hannah Neprash)篡改了ChatGPT的回答,例如刪除了總結段落、去掉標題,並將加粗文本改為普通文本。此外,楊表示,她沒有提供ChatGPT生成答案的可共享鏈接,而是導出PDF文件供其他教授查看。對此,他在1月對內普拉什提起了誹謗訴訟。
內普拉什以學生隱私法為由拒絕置評。而在2月21日的一份法律文件中,大學方面認為「改變文本加粗格式和刪除總結段落等改動,即便是故意為之,也對文章只是微不足道的差異。」
大學學生權益服務中心(Student Advocate Services)的助理主任羅克珊·克里茨曼(Roxanne Krietzman)在聽證會上表示,受質疑的考題僅占楊考試總分的6.6%。她指出,AI檢測報告顯示,楊其他考題的AI使用可能性均低於30%,而被指控的部分則高達89%。
楊還強調,現有的AI檢測方法對非英語母語學者並不可靠。
菲律賓馬普阿大學(Mapúa University)傳播學助理教授路易·吉瑞(Louie Giray)表示,AI檢測的原理基於詞彙使用和頻率分析,而非英語母語者往往使用簡單句和基礎詞彙,這可能會觸發AI檢測程序,誤判為異常寫作模式。此外,非英語母語者更傾向於使用諸如「In conclusion」(總而言之)、「However」(然而)等基本過渡詞,而這也可能被誤判。
吉瑞曾研究AI抄襲檢測的局限性,並發現這些程序往往缺乏語境理解,尤其是面對非英語母語者時。
華盛頓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Turnitin的AI檢測系統在分析未使用AI的論文時,產生了25%的誤判率。
儘管如此,許多學者仍提倡採用「人工+AI」結合的方法來檢測學術不端行為。吉瑞表示:「未來不可能出現萬無一失的AI檢測器,因為AI技術發展過於迅速,檢測手段難以跟上。」
明尼蘇達大學以聯邦和州隱私法為由,拒絕對訴訟發表評論。大學發言人傑克·里克(Jake Ricker)也代表被訴教授拒絕接受採訪。
根據明尼蘇達大學的學生行為守則,學術不端行為包括「未經授權使用在線學習輔助工具和考試平台」。
自2023年以來,美國多所大學已經開始修訂學術誠信政策,針對AI的使用設置更明確的規範。例如,哈佛大學和史丹佛大學允許在特定條件下使用AI作為學習工具,但學生必須明確註明使用AI的範圍;另一方面,一些學校則對未經授權使用AI的行為採取嚴格處罰,如零分、學術警告,甚至開除學籍。
如果此次官司勝訴,楊希望能繼續在明尼蘇達大學完成學業,但可能會轉到另一個學術方向。目前,他正在非洲旅行,並在全球範圍內尋找經濟學相關的教職機會。他對媒體表示:「我仍然會努力生存,尋找新的機會。」
*以上內容系網友會火自行轉載自華人生活網,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