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一場王心凌的演唱會,這是硬糖君老爸退休后新添的一項計劃。並且,門票還一定要是我幫忙搶的。
收到這條要求時,我沒忍住回了一連串問號。該硬漢前半生從未對追星表露任何興趣,唯二愛好是抽煙和釣魚。他怕不是忘了,我當年看《桃花小妹》時,他是如何不加掩飾地嫌棄。我百分百確信,王心凌不曾驚艷過我爸的少年、青年和中年。退休了擱這兒又唱又跳的,莫非有詐。
我爸的解釋完全說服了我:追星是其次,主要不能沒面兒。網上的小孩都要帶爸媽看演唱會盡孝,自己也有朋友體驗過、顯擺過。「你的工作還跟娛樂沾邊,我們更不能在這方面落後」。
2024年,「刀郎演唱會門票成盡孝硬通貨」成為短視頻的流量密碼,並迅速獲得大批媒體報道。2025年,「王心凌演唱會上的追星霸總」再接再厲,讓每個王心凌男孩都自覺與有榮焉。但正因為「工作和娛樂沾邊」,硬糖君總是在觀察潮流、分析打法,忽略了這些東西真能對普通人、身邊人產生巨大影響。
現實情況是,中老年消費升級的另一面,是父母們的興趣、審美、乃至三觀都在被短視頻重塑,他們被富養親子關係、不做掃興父母的時代情緒裹挾著,呼哧帶喘地展開了一場自適應教育。
所謂「電子孝心」,到底是誰在討好誰,還真不一定。
爸媽追星,「朋友圈」是起點也是終點
退休大伯追王心凌是一種什麼體驗?雖然我爸人還沒到演唱會現場,但他已經可以直接「套公式」搶答這道題。
最讓人震驚的是,他不止提前想好了要發的視頻、照片和文案,甚至還已預判將收到怎樣的評價——「有錢不服老,孩子真孝順」。這也是為什麼他會選擇王心凌而非其他歌手,並指定我為這筆消費買單。因為只有這兩個條件被同時滿足,他才能獲得最極致的優越感。
不服不行,王心凌的形象包裝實在太成功了。2022年,王心凌因《浪姐3》成功翻紅,其核心粉絲也被重新畫像,開始指向熟齡化、高消費等特徵。「王心凌男孩」一度根據地位、名氣、階層分配熱度,如今更與中年霸總、退休領導、「我老闆」等概念緊密捆綁。
別人都在打造明星人設,但王心凌團隊著意打造粉絲人設,讓追星者「自覺矜貴」。這是什麼樣的降維打擊!正因為這種成功定位,追王心凌的風一直吹到今天,她的中老年男粉成為一種值得炫耀的社會身份。連我爸這種低線城市男性用戶都被成功洗腦,接受了這樣的設定。
該設定還在不斷豐富,最新的說法是「王心凌畫質」,指的是頂級設備拍攝出的高清圖頻。小年輕扛著長槍短炮追星這麼多年,直接輸給了砸錢拼設備的中老年。這顯然是對王心凌粉絲「高端」形象的又一次添磚加瓦。
在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普通伯叔,家庭和工作早已失去青春激情,動不動還被全社會吐槽爹味兒、老登。尤其我爸這樣的退休黨,被動結束了漫長的社會排位賽,小孩又一個個選擇不婚不育,更要想方設法在別處找回場子、找回存在感。
對很多中老年男性來說,追星不一定真能紓解孤獨、重燃激情。但如果自己因為追星重新得到關注、乃至重視,那至少可以填滿一些空虛時刻。成為「王心凌男孩」,遠比追星王心凌更具吸引力。
相形之下,硬糖君老媽的演唱會需求更加經濟適用。小瀋陽、李宗盛、周深、單依純等新老歌手都行,最好在抖音火過一兩首代表作,以便她老人家現場跟唱來提高參與感。由此推演,最好是拼盤演唱會,這樣能多拍點視頻,足夠所有社交媒體發一遍,物料還不帶重複的。
不過中老年女性也更看重細節。比如不能選酒吧、Livehouse這種場地,時髦有餘但排面不足;再比如首選外地演唱會,文娛旅遊兩不誤,性價比拉滿;最最重要的是,所有活動都應由子女提議、由子女請客,這樣才能把單純的「娛樂分享」變成「炫耀大賞」。
擱以前,本地人混得咋樣,就看一年到頭能拿到幾場洋河巨星演唱會門票。放現在,子女孝不孝順,就看一年到頭能去看幾場熱門演唱會。
不獨硬糖君家大搞「面子工程」,在社交媒體搜索「演唱會盡孝」「盡孝硬通貨」等關鍵詞,我們會發現「帶爸媽看演唱會」是一種普遍的預製體驗,家庭成員乃至親朋看客都被劃定好任務。
在這個過程中,孝順的孩子、不掃興的爹媽、被刺激到進而要求複製同款的別家爹媽,每個人會產生怎樣的情緒,都能提前知曉。並且,你最好照著劇本來。
電子孝心,從刀郎開始
「帶爸媽看演唱會盡孝」的說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基本公認是刀郎在短視頻翻紅那段時間。
2023年,在公眾視野消失已久的刀郎發布新歌《羅剎海市》,引來大批吃瓜群眾解讀、八卦和玩梗。當時,年輕網友紛紛找出刀郎、那英的過往紛爭,並借歌曲的含沙射影、點到為止地吐槽。
但真正感同身受刀郎的委屈、不甘、憤懣的,還是那些微信昵稱叫「雨過天晴」「苦盡甘來」的中老年粉絲。此後,刀郎和愛徒的故事更新,不離不棄、忘恩負義、認「敵」為友等恩恩怨怨讓他們更加心疼刀郎。
這種師徒劇本是不是很熟悉?我們在辛巴那些主播處見過,只能說中老年網友永遠都愛類似敘事。作為所謂的沉默用戶,他們發聲也許微弱了點,但流量絕對實打實。數據顯示,刀郎的各大搜索指數迅速飆升,僅在視頻號試水的一場線上直播,觀看人數就達6000萬次,點贊數突破7億,成功打破周杰倫創造的視頻號直播記錄。
在巨大線上熱度下,刀郎正式開啟巡迴演唱會,年輕人幫爸媽搶票的風潮也由此而起。絕大多數中老年用戶並不熟悉互聯網買票、搶票的操作,找孩子幫忙是正常情況。有意思的是,這種現象很快得到廣泛的傳播和報道。刀郎的演唱會門票被包裝成熱搜上的「孝心硬通貨」,價格也隨之暴漲,內場票甚至炒出4萬/張的天價。
盡孝,從來沒有這麼便於量化、適合炫耀又足夠時髦。大量短視頻創作者以此為素材,在分享家庭活動的過程中,也收穫了熱度和話題。與此同時,藝人團隊、演出平台、社交媒體也在有意無意參与這場集體傳播。
當「幫爸媽搶演唱會門票」從一種熱點式消費變成一種複製性體驗,在「盡孝硬通貨」的設定下,每個參与者都在為符合「理想家庭」的大眾想象而努力。演唱會不過是副產品、是實現目標的過程。
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營銷案例,還頗有上古遺風。硬糖君小時候,家鄉就會忽然流行某一種說法,大體是xx要給xx買什麼來討吉利。此說一出,那些不肯買禮物的親戚豈有逃遁餘地。如今子女要給父母買演唱會門票、父母要開開心心看演唱會,自然也是促進家庭和諧的一種儀式。
相關從業者也告訴硬糖君,文娛內容創作雖然還在討好年輕用戶,但營銷已經在不斷往適老化方向努力。「比起充個會員都摳搜的小年輕,中老年才是未來的高價值用戶,短劇就是最好的證明。他們有錢有閑還有精力,消費升級的空間很大,重點是怎麼找到那個讓人花錢的由頭。」
如今的小康之家,看一場演唱會對長輩、子女都不是什麼遙不可及的稀缺體驗。但演唱會一旦跟孩子孝順、家庭和諧、退休人生是曠野這些話題勾連起來,自然就變成了值得試試、值得炫耀的一場消費了。
是自我取悅,還是關係焦慮
瀏覽那些演唱會盡孝熱帖,會發現也並不全是歲月靜好,也有不少網友吐槽費力不討好。尤其是看到爸媽在演唱會現場忙著刷短視頻、發群聊信息,就覺得非常不值得。
看得出來,和爸媽預設將獲得旁人羡慕一樣,年輕人對帶自家爸媽去看演唱會這件事,也有非常強烈的情緒預設。他們期待通過「富養父母」來獲得一些些成就感,或者說自我滿足。並不排除有些爸媽真享受看演唱會,但更多人或許只是想融入大環境、不被時代拋下。
在與父母聊天的過程中,硬糖君能明顯感受到這種焦慮。他們並非真需要孩子承擔這筆娛樂開支,更多是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融入「網上年輕人」追捧的那種家庭氛圍,完成一次自我位置的確認。
這些年,網路上關於原生家庭、斷親等話題的討論很多,父母似乎也要在年輕一代的「口無遮攔」面前敗下陣來。
而由於只有極端情況才會被充分表達和大量傳播,互聯網上,中國的原生家庭好像只有兩種模式:要麼父母「十惡不赦」,孩子要用一生治愈童年;要麼父母「完美無暇」,用錢、用愛托舉孩子人生,典型案例就是互聯網媽媽李湘。
家庭劇里,父母形象的刻畫也越來越「政治正確」。TA們人到中年突然覺醒,開始轟轟烈烈為自己而活,在搖滾樂、自駕游、黃昏戀里尋找新的人生價值。最「叛逆」的媽媽,已經讓失戀又失業的女兒陪產二胎了(《180天重啟計劃》)。
談到這些現象,心見心理創始人趙黎提到一個心理學觀點——「討好型應對策略」。即面對家庭模式的重塑,很多父母的應對方式是把別人的需求放在自己前面。既然互聯網、影視作品流行新型家庭關係,那「我」就嘗試成為那種開明、時髦的家長。
爸媽追星的背後,同樣也飽含中老年對被子女、被時代接納的渴望。他們試圖通過順應年輕人的期待和審美,去獲得肯定、獲得難得的代際間認同感。
當然,並不是說當孩子就是一件簡單的事,每代人都要背上關係的包袱前行,更何況我們是一生要強的中國家庭。在趙黎看來,父母總想給孩子最好的,孩子則要給父母最熱門的。「我們至少看到了『向前一步』的意願,碰撞即機會,這是積極信號。」
管它是真孝心還是假體面,大家還能努力尊重和理解對方的需求,就是一種進步。我爸要看王心凌又蹦又唱,總比我爸說「看《桃花小妹》會變笨」強。
*以上內容系網友風平浪靜自行轉載自鳳凰WEEKLY,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