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是中國製造,澳官方都來購買!當地製造商慌了

2025年03月23日 10:57

《每日電訊報》報道,唯一的本地巴士製造商Custom Denning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

該公司在致交通部長John Graham的一封信中警告稱,由於政府(Minns政府)大量採購製造的電動巴士,其工廠可能在未來幾周內被迫關閉。

Custom Denning位於悉尼西部的St Mary』s,是一家擁有70年歷史的家族企業。該公司目前雇傭了180名工人,其生產的巴士零部件中超過60%來自澳大利亞本土,且全部在St Mary』s工廠組裝。

然而,隨著政府採購政策的變化,這家老牌製造商的生存空間被嚴重擠壓。

今年2月,《每日電訊報》披露了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在政府計劃採購的319輛新電動巴士中,超過200輛將從中國進口,並在新州組裝。

這一決定直接導致Custom Denning面臨巨大的經營壓力。該公司負責人Daniel Bale表示,政府的這一採購計劃與此前設定的目標背道而馳——政府曾計劃到2027年將本地巴士訂單比例提升至50%,但目前的情況卻讓這一目標變得遙不可及。

「如果政府繼續這種採購模式,我們將不得不削減員工,甚至可能被迫停止運營。」Bale先生無奈地說道,「我們希望在悉尼西部維持和發展這一產業,但現實情況卻讓我們陷入了困境。」

中國製造的電動巴士為何會受到澳大利亞政府的青睞?這背後的原因其實並不複雜。

近年來,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不斷深耕,投入大量資源進行研發,在電池技術、車輛製造工藝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同時,規模化的生產模式大幅降低了成本,使得中國電動巴士在性能和價格上都極具吸引力。

也就是說,中國製造的電動巴士不僅在技術上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而且在成本控制和生產效率上具有顯著優勢。

而且在全球範圍內,中國製造的電動巴士已經廣泛應用於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公共交通系統,其可靠性和性價比得到了廣泛認可。

所以,出於提升公共交通效率、降低運營成本以及響應環保出行等多方面的綜合考量,州政府也選擇了中國電動巴士。

然而,對於Custom Denning這樣的本地製造商來說,政府採購中國製造的電動巴士無疑是一場「生死考驗」。

在全球化競爭的浪潮中,本地製造業面臨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挑戰,而政府的採購決策往往會對本地產業產生深遠的影響。

儘管Custom Denning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但事情並非沒有轉機。

據交通部長John Graham的發言人表示,政府仍然對Custom Denning的產品感興趣,並計劃從該公司採購95輛巴士。

此外,政府官員已經與Custom Denning進行了會面,討論如何確保其產品「Element 1」的可靠性和公司的整體可持續性。

「政府不希望看到本地製造商陷入困境。」發言人表示,「我們將繼續與Custom Denning合作,幫助其成為悉尼乃至整個巴士運營商的首選。」

這一事件引發了友的廣泛討論。

一些網友認為,政府應該更多地支持本地製造業,保護本地就業機會。他們認為,過度依賴進口產品可能會導致本地產業的衰退,甚至影響國家的經濟安全。

然而,也有不少網友持不同觀點。

他們認為,全球化背景下,製造業的優勝劣汰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本地製造商無法在成本、技術和效率上與國際競爭對手抗衡,那麼政府的過度保護可能只會延緩其被淘汰的命運。

「我們不能因為一家企業的困境就否定中國製造的優勢。」一位網友在社交媒體上寫道,「政府應該鼓勵本地企業提升自身競爭力,而不是通過限制進口來保護落後產能。」

總的來說,Custom Denning的「倒閉危機」只是全球化背景下製造業競爭的一個縮影。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各國製造業都在面臨著機遇與挑戰。

對於澳大利亞政府來說,如何在支持本地製造業和利用全球資源之間找到平衡,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而對於Custom Denning這樣的本地製造商來說,與其抱怨政府的採購決策,不如積極提升自身的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率,以更好地應對國際競爭。畢竟,在全球化的時代,只有不斷提升自身競爭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正如網友所說,「優勝劣汰」是市場的自然法則。

*以上內容系網友指點山河自行轉載自發現,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