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抑鬱的孩子,多半有這5句「口頭禪」
前兩年,人民日報公布了一組數據:我國青少年抑鬱檢出率高達 24.6%。
單說數字百分比大家可能不太敏感,但如果換成這種說法——「大約每4個孩子里,就有一個檢出抑鬱」,是不是就足夠觸目驚心了?
之前,一聽說抑鬱,會覺得這種事情離我們很遠。但這兩年,抑鬱的孩子,越來越多。
一個中學老師說,她們班現在就有2個孩子確診了抑鬱,一個中度抑鬱,一個輕度抑鬱。
她和家長,給了這2個孩子「高度的自由」:每天想幾點到校,就幾點到校;作業完不成,上課不認真聽講,也不會去管。
孩子本身已經足夠焦慮,他們生怕任何一點加碼,都會讓孩子承受不住。
孩子將來走到哪,將來成就如何,要看抑鬱控制情況,一切都是個大未知數。
孩子還未成年,精神卻已經不堪重負,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高抑鬱率的背後,是一個個被日常焦慮情緒綁架的無辜孩子。
我的一位對兒童心理非常熟悉的朋友就提過,在他看過的孩子里,很多都經常說5句口頭禪:煩死了/愁死了/累死了
充滿無力感,有些孩子很暴躁,有些孩子是心力交瘁。
真沒意思
幹什麼都沒有精神、提不起興趣。
我沒胃口/不想吃東西
經常性的食欲不振,可能是身體發出的信號。
我真沒用/都是我不好
沒有自信心,對自己和人生感到失望,容易習得性無助。
我睡不著/總夜裡被噩夢驚醒
經常性的失眠,很可能是心理壓力過大導致的,也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學習效率。
這些負面情緒,它們看不見摸不著,卻附著在孩子身上,影響他們的成長質量,甚至有一天會突然壓垮孩子。
美國心理學博士布麗吉特·沃克在《幫孩子擺脫焦慮》這本書中說:「孩子大部分的負面情緒,都跟焦慮有關。」
焦慮,會以五花八門的方式在孩子身上體現,像壓抑、逃避、害羞、叛逆、悲觀甚至缺乏自信、生氣等情緒反應,都是孩子們應對焦慮的方式。
這些情緒,看似都是平常情緒的反應,但它們最大的害處是:都不太容易被發現,並且它們不會隨著孩子成長消失。積少成多后,它們要麼侵襲孩子身體,要麼腐蝕孩子精神。
孩子學習、成績都很重要,但讓孩子在情緒上保持「日常健康」,也是父母們需要學習的內容。
日常,遇到孩子一些「不要緊」的情緒糾結,比如:因為各種原因不願去上學;懼怕上某個老師的課;跟小朋友之間有社交問題……
你是不是也這樣安慰孩子:沒事,過段時間就好了。
私下裡你也會安慰自己:孩子長大了,心思多了,事也多了,有點不順心的想法也正常。
可事實上,焦慮和抑鬱,就是會因為這些小情緒小問題沒及時解決,結成了一個個「疙瘩」,最後越纏越大,導致孩子再也無力解開心結。
焦慮是慢性的,它不會隨著孩子的成長消失,並且它們會隱藏,會轉移,會反反覆復。
也正是因為這樣,導致很多父母誤以為,焦慮會隨時間推移自己消失。
上面提到的書中講述了一個案例:一個成績全A,對自己要求也極其完美的12歲男孩。
每當男孩覺得沒有足夠時間完成好功課時,他就會嚎啕大哭。
起初,男孩的焦慮只是表現在作業上。
後來轉移到了「唱詩班」上,如果他記不住歌詞,或旋律有一點不對,就會崩潰。
再後來,男孩的焦慮,轉移到了睡眠上,只要擔心作業和成績,就整夜睡不好覺……
男孩的焦慮,時好時壞,每當暑假將要來臨時,他的焦慮就神奇的「消失」了,可暑假一結束,男孩的焦慮就又犯了。
所以,千萬不要以為,孩子的焦慮情緒會自己消失。
如果父母不管不問,任由孩子被憂慮、恐懼、內疚等情緒支配,他們很可能在時間推移下,身心疲憊、意志消沉,甚至抑鬱,對生活學習感到絕望。
那麼,是不是孩子所有的焦慮情緒都有害呢?
也不是。自然發生、程度適中的焦慮,反倒可以推動孩子自己把事情做好。
這是一種健康的焦慮。
為什麼講道理
不是根治孩子的焦慮好辦法
科學家們發現,容易焦慮的孩子,是有一種能力欠缺——他們不會從以往的經驗中學習。
像前面說的那個12歲男孩,每次他焦慮時,父母會安慰他:「你看,以往你也都能完成作業啊,還能取得不錯的成績,獲得唱詩班老師的表揚。」
但男孩總是更崩潰,他哭著喊:「但這次不一樣!」
焦慮的根源,是孩子沒法用經歷過的事情,糾正固有認知。
也就是說:孩子想象的情境,跟真實不符,但他們無法意識到這些。
4年前,江蘇句容一個9歲男孩,因為撞碎了學校的玻璃,害怕受到懲罰,留下一封遺書之後,就從17樓跳了下去。
一年前,西安一名9歲女孩,沒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作業,她因此覺得自己什麼事也干不好,從15樓的家中一躍而下……
我們惋惜孩子為了一點小事就結束生命,但也能看到:孩子緊張焦慮下的認知,和事實差距很大。
與其說是事情「殺」死了孩子,不如說:是焦慮情緒下,孩子認知的「偏位」殺死了他們。
而想要緩解孩子的焦慮,類似的「你真棒」、「沒關係」、「爸爸媽媽愛你,永遠在你身邊」等鼓勵,就像蜻蜓點水,只能緩解一時,卻不能讓孩子們真正接納自己,接納情緒。
管理焦慮
是孩子的終身課題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彭凱平曾說:「我們教育最大的缺陷,是我們不學心理學,這讓很多孩子,沒有找到快樂幸福的能力。」
無論孩子還是父母,如果能學會一兩項管理焦慮的技能和工具,這一生,我們都會受益匪淺。
01.
給壞情緒,起一個「焦慮綽號」
在我們慣有的思維里,孩子對某件事敏感、焦慮、不喜歡,我們就要避免孩子接觸這類事物。
但行為心理學家們認為:讓孩子適當「暴露」在這種焦慮或不喜歡里,能幫孩子從心理上「脫敏」。
對待小一點的孩子,可以試試給焦慮起綽號的辦法。
比如,孩子有社交焦慮,父母就可以用輕鬆的語氣,遊戲的形式,給這種焦慮,起個名字叫「懦弱蟲」。
日常引出各種情境,讓孩子做好打敗「懦弱蟲」的心理鋪墊,比如:父母:晨晨,你想加入同學們的遊戲,可是「懦弱蟲」又出來阻止你了,怎麼辦?
孩子:嗨,你這個「懦弱蟲」。
父母:快想想辦法,怎麼趕走它。
孩子:我先深呼吸。
父母:可「懦弱蟲」不怕深呼吸。
孩子:那我就試著小聲打招呼。
父母:「懦弱蟲」有點怕了,但還不夠怕……
這樣的情境預演,能增強孩子面對焦慮的心理素質。
孩子害怕、擔憂、不自信時,都可以用這種辦法來「脫敏」,這樣,再遇到被焦慮裹挾時,孩子就不至於一時心急,走上極端的路了。
02.
智慧對話
大一點的孩子,就要著重於糾正那些導致焦慮的錯誤認知了。
我們可以用 3 步智慧對話來進行:第一步,幫孩子識別錯誤認知。
比如,孩子做錯了事,他可能會擔心家長懲罰,擔心老師批評。
在察覺到孩子有焦慮情緒時,可以先鼓勵他把自己擔心的結果,原因畫下來,或寫下來。
這是因為,孩子往往很難判斷自己的思考過程,這個梳理過程,能讓孩子清晰地看到——
我為什麼不願去學校;我為什麼不喜歡XX老師的課……
書中用的是思維氣泡:
看上去好像很簡單,但解決問題之前,梳理的這一步,必不可少。
第二步,蘇格拉底之問。
接下來,就要像「蘇格拉底」一樣,向孩子提出一系列關於焦慮的問題,引導孩子批判性思考。
這些問題,盡量不指責,並且鼓勵孩子換一種方式思考。
比如,孩子每次考試前都擔心考砸,我們就可以用類似問題啟發他們:你怕考砸,每次的考試成績都跟你的擔心一致嗎?
考砸這事,有多久沒發生了?
你怎麼知道每次都考砸呢?
想一想,這種擔心是不也有錯的時候?
這些啟發、協作式的提問,能讓孩子慢慢卸下固有思維,重新認識客觀事實。
第三步,總結「金句」。
把啟發孩子結果,用簡短的「金句」總結出來,越短越好,最好朗朗上口,讓孩子很容易記住。比如:我沒有水晶球,所以並不能預知未來。
我朋友沒跟我打招呼,說不定是他走神了。
一切都有可能發生。
有可能,但可能性微乎其微。
這些金句,能讓孩子在接下來的事情中,多一些篤定,慢慢認清客觀現實。
這些小技巧技能,可以從不同維度,幫孩子加強心理建設,讓孩子盡量回歸客觀認知。
很多時候,問題並不出在事情本身上,而是來自於看世界的角度。
早點給孩子上處理焦慮情緒的這一課,相信,孩子會受益終生。
*以上內容系網友指點山河自行轉載自小樹媽媽,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