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稅狂歡!澳洲,開始萬億0奔

2025年03月27日 10:36

共2152字|預計閱讀時長5分鐘

前言

財政部長吉姆·查默斯(Jim Chalmers)3月25日在5月的選前預算案中宣布”適度而有意義”的減稅政策時,他或許正在為編織一張政治安全網。

然而,在這份被貼上”生活成本救援計劃”標籤的預算背後,一個更危險的劇本正在上演:澳大利亞的國債雪球正以歷史性速度膨脹,而所謂的減稅政策不過是給這顆定時炸彈安裝了一個更華麗的倒計時顯示器。

選舉季的減稅狂歡

根據預算案,從2026年起,年收入4.5萬以下的納稅人將享受稅率從16%降至15%的優惠,次年進一步降至14%。

這看似每年536澳元(每周10.3澳元)的”蚊子肉”,在大選前夕看起來更像是工黨精心設計的政治籌碼。

財政部長查默斯強調,這項價值171億澳元的五年計劃需要與第三階段減稅相結合,聲稱”普通家庭四年內將增收1.5萬澳元”。

但反對黨財政發言人安格斯·泰勒(Angus Taylor)一針見血地指出,每天70cents的減稅無法解決工黨執政期間生活水平持續下降的問題,這是用納稅人的錢進行的選舉賄賂。

數據顯示,儘管減稅規模看似龐大,但分階段實施的設計使其在2027年前難以產生實際效益,這恰好與工黨可能面臨的下一屆選舉周期完美錯位。

更值得品味的是,政府同步推出多項”生活成本套餐”:85億澳元醫療補貼、18億澳元藥品補貼、69億澳元電費折扣等等。

這些短期止痛劑構成了一個典型的政治方程式:選票=現金補貼+稅收優惠。

但正如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James Morley所言:”當政客們開始派發現金時,往往意味著他們正在透支國家的未來信用。”

萬億澳元時代的財政裸奔

在這份充滿樂觀主義的預算案背後,一組數字揭示了令人不安的真相:2024年赤字達276億澳元,較去年158億盈餘出現戲劇性逆轉

未來五年累計赤字1,795億澳元,若計入預算外支出則高達2,830億

凈債務/GDP比率明年預計將突破37%,較去年預測上升2個百分點

聯邦總債務將於2025年突破1萬億澳元大關

債務利息支出將在十年內增長300%,成為財政最大黑洞

這些數字勾勒出的畫面,完全顛覆了查默斯所謂”經濟正在轉機”的敘事。

更令人警惕的是,政府採用了頗具爭議的會計手段,將1,039億澳元支出列為”預算外投資”,包括國家寬頻網路(NBN)的30億注資、清潔能源基金的210億撥款等。

這種財務演算法使得真實赤字被系統性低估,他們正在用會計花招掩蓋財政失控的現實。當然這個世界上不僅僅是澳大利亞這樣做而已。

不可持續的支出狂潮

預算案暴露了澳大利亞財政體系的結構性裂痕:支出增速失控:2024-25財年實際支出增長6%,是經濟增長率(1.5%)的四倍。這種差距在和平時期極為罕見,上一次出現類似情況還是1990年代經濟衰退期。

福利支出黑洞:國家殘障保險計劃(NDIS)成本從今年的472億飆升至2029年的630億,增速達33%,遠超GDP增長。

稅收依賴陷阱:儘管個稅和企業稅因資源出口繁榮激增,但2024-25財年支出增速(8.7%)仍高於收入增長(7.2%)。

生產率困局:除取消部分競業禁止條款外,預算案缺乏實質性改革。澳大利亞生產力委員會數據顯示,過去十年全要素生產率增速已降至0.6%的歷史低位。

這些數據印證了經濟學家Saul Eslake的判斷:”澳大利亞正在經歷財政荷蘭病——資源繁榮帶來的稅收快錢,掩蓋了支出紀律的全面潰敗。”

比疫情更危險的財政擴張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當前支出增速甚至超過了疫情期間的緊急狀態:2024年名義支出增速8.7%,高於2020年疫情刺激期的7.9%

聯邦支出/GDP比率達27%,創1986年以來新高(疫情除外)

四年累計新增支出1,120億澳元,超過執政最後四年的總和

這種在非危機時期的財政擴張史無前例。它不僅加劇了澳大利亞已經高企的債務水平,也引發了關於國家財政可持續性的廣泛擔憂。

與疫情期間的緊急支出不同,當前的財政擴張缺乏明確的退出機制,似乎成為了一種常態化的政策選擇。

這不僅讓市場參与者對國家未來的財政狀況感到不安,也加劇了澳大利亞經濟面臨的長期風險。

我們的後代將對什麼買單?

預算案描繪的”十年恢復盈餘”路線圖充滿魔幻現實主義色彩。即便按照最樂觀預測:到2034年,國債利息將吞噬教育預算的60%

老齡化成本:未來十年老年護理和醫療支出將額外增加2,300億澳元

氣候變化【相關閱讀:魔鬼在統治著我們的世界(24):環保主義(下)】賬單:據德勤測算,實現碳中和目標需年均投入GDP的2%

所以更現實的場景是,今日的減稅紅利將化作明日年輕人的稅務噩夢——要麼承受更高的稅率,要麼面對崩潰的公共服務體系。不過畢竟澳大利亞還是那個坐在礦山上的國家。

誰在導演這場債務狂歡?

這場財政危機的根源深植于澳大利亞的政治生態:選舉周期綁架:工黨在預算中塞入300億”生活成本套餐”,則誓言擴大國防開支至GDP的2.5%,雙方都在用未來換取當下選票。

既得利益固化:NDIS、老年護理等領域的利益集團已形成強大遊說力量。僅NDIS供應商過去五年就增加23萬家,構成龐大的政策阻力集團。

改革勇氣缺失:兩黨均迴避稅制、福利、能源等領域的深層改革。GST稅率20年未變,而OECD國家平均已從15%升至19.6%。

澳大利亞還有退路嗎?

當然,永遠都會有解決的辦法。美國已經開始,會跟上腳步嗎?

要避免墜入債務深淵,可能需要一場財政制度的革命:憲法級財政規則:仿效瑞士”債務剎車”機制,立法規定赤字不超過GDP的0.5%

支出審查核彈:對NDIS等超支項目啟動嚴格審計,砍除低效支出

生產率:將AI技術應用、移民體系改革、基建審批提速列為國家安全事項

這些方案在政治上面臨巨大阻力,但正如前總理基廷所說:”改革從來不是在玫瑰雨中完成的,它需要領袖敢於直面既得利益的槍林彈雨。”

結語

當查默斯宣稱”預算讓經濟重回正軌”時,他或許忘記了一個基本經濟規律: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今天減稅的每一分錢,明天都會變成債務利息的子彈射向未來。

澳大利亞正站在歷史性的十字路口,是繼續沉迷於短期政治利益的糖衣毒藥,還是開啟痛苦的財政戒毒療程?

這個問題的答案,將決定南半球這個幸運之國能否延續其經濟奇迹,或是淪為又一個被債務浪潮吞噬的現代伊卡洛斯。

在這個人均負債即將突破10萬澳元的國度,每個納稅人都該捫心自問:我們真的願意用子孫的未來,兌換今天的幾分錢減稅嗎?

*以上內容系網友AUS貝小主自行轉載自澳洲財經見聞,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