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中國女留學生從39樓跳下,當場死亡!手機里的一封5000字長信,令人心碎……

2025年03月29日 11:34

就在這兩天,留學圈又有一個悲痛的消息傳來——

20歲在異國他鄉租住的公寓39樓跳下,離開了這個世界。

原因是,她遭遇了電信詐騙,被「假」逼到精神崩潰。

受害者女孩名叫李博雯,今年3月13日,當她拖著行李箱落地馬來西亞時,不會想到,這趟承載人生理想的留學之旅,將在五天後被一通電話徹底毀掉。

3月18日,博雯接到了這通來自上海的電話,對方自稱”虹口公安杜峰”,在電話中謊稱博雯「涉嫌跨國命案,導致一名老婦死亡””信息已被盜用,即將面臨跨國抓捕”「需要繳納25.8萬元的保證金」…..

■圖源中國報

而接下來的96小時,詐騙者通過高頻次電話轟炸、實時位置監控、威脅性簡訊連環發送,對博雯實施精神控制。

3月22日中午,博雯寫了封手寫信給母親,要求其匯款25.8萬后,便失去了聯繫,再次得知女兒的消息,已經天人永隔了。

家人在整理博雯遺物時,在她手機里發現一封長達5000字的自白書,希望對方能夠仔細調查,還自己清白,因為實在不想拖累家人,並自責于自己「害」死一條人命,博雯選擇了跳樓結束自己的生命…..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留學生遭遇電信詐騙,早已不是第一次了。

去年2月1日,一則「留學生遭遇詐騙綁架」就牽動了無數家長的心。

今年年初,財新報道,港大60多名學生被詐騙損失超過6000萬港元,受騙者大部分是內地學生,人均損失高達100萬港幣。

香港城市大學也發現,過去一年有超過30宗針對學生的詐騙案發生,涉案約港幣1500萬港元,單筆被詐騙金額就動輒高達數百萬。

隨著AI的發展,模仿克隆人的聲音,詐騙手段也與時俱進,甚至出現了一個新名詞:賽博詐騙。

數據顯示,2023年留學生群體遭遇詐騙的比例高達83%,平均損失金額達到15萬。而在期間,這個數字還會暴漲40%。

這些跨越重洋的電子詐騙又是如何展開的?如何識別、防範?身在英國,我就見過多個同胞遭遇詐騙的慘痛案例,寫下來給更多留學家庭提個醒。

希望每個在外的留學生都平平安安,在家的父母都安安心心。

■身邊發生的真實案例,觸目驚心

大一新生的Iris在落地倫敦的當天晚上,接到了一通詐騙電話。

她的英國電話卡是從國內帶來的,中午到達之後她很快與國內的父母通了微信電話報平安,也順利從機場來到住處。

就在當天晚上她接到了一個電話,對方聲稱是警察,主動報出了名字和警號,同時也報出了Iris的中文名,他告訴Iris,她的母親突發意外在搶救,而她父親暫時聯絡不到,現在急需她轉賬到醫院。

初來乍到的Iris還處在時差的混亂、長途飛行的疲憊,以及陌生環境帶來的不安中,突如其來的電話讓她措手不及,她迅速查看了國內的時間——凌晨四點鐘,想著即使打電話回家,父母多半也是接不到的,在半擔心半懷疑中,幸好想起來媽媽對她的囑咐:因為中國和英國有時差,任何緊急的事情,都要第一時間跟家裡聯繫后再做決定。

雖然掛了電話,但她還是在迷迷糊糊的擔心中等到了地球另一端的早晨,電話另一段的媽媽非常震驚,沒想到女兒的留學開局居然是電話詐騙。

■也對留學生髮出提醒

Iris的詐騙遭遇不是個例。

早在2023年,中國駐英國曼徹斯特總領事就曾發布公告,當年1-9月就接到了留學生們的詐騙報警80多起,涉案金額高達一億人民幣。

犯罪分子就利用留學生對「非法身份」的恐懼心理,這並不是新的詐騙形式,但大一新生們依然最容易成為詐騙的目標,其中「非法身份」是騙子最先下手,也最容易成功的騙術。

騙子通常冒充公/檢/法,而受害者則是被捲入了各種觸及法律的事件,比如洗錢、違法並收到逮捕通緝令、護照/簽證出問題等等。

而他們面臨的是會被遣返、驅逐,甚至入獄等各種意外和威脅,因此需要繳納幾十萬到上百萬的保證金、保釋金,才會獲得合法身份,繼續在海外學習和生活。

■小紅書上有很多在日本的留學生也分享了被騙經歷,騙子從所謂的官方文件,到警服、警號都一應俱全

從「非法」到「合法」,為什麼對留學生這麼重要?

換句話說,為什麼那麼多留學生一聽到自己即將成為「非法身份」就輕易落入騙局?

當然不是因為他們「笨」,而是因為「合法身份」對他們最重要。

沒有合法身份,他們所有留學的目的都將泡湯,書讀不成,拿不到學位,更加無法向父母交代,還有可能面臨牢獄之災直至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種恐懼怎麼形容呢?我們可以通過一個故事從側面感受遭遇詐騙的留學生內心緊張和恐懼。

羅翔老師分享一個案例,他曾收到一封郵件,一位留學生稱自己接到電話,對方稱其涉嫌跨國詐騙案,向他發布了引渡逮捕命令書,並要求他保密,如果泄露將會判重罪。

這位同學在極其不安中向羅翔尋求幫助,羅翔老師在受害人發來的相關文書中發現了騙子非常多的漏洞。

從法律專業角度來說,詐騙罪不可能判處終身監禁,檢察院出具的逮捕文書不可能有法務專用章(只有公司才有)等等。

但即使不具備專業法律知識無從判斷,該文書中還出現了多處錯別字,比如把「情節嚴重者」誤寫成「情結嚴重者」等等。但是當事人殘存的理智已經不能做出分析和判斷了。

因此,反過來我們也可以推斷,但凡涉及到「非法身份」的電話,無論其信息看上去多麼真實(提供名字、警號,甚至電話都與網路查詢到的公檢法一致),都極大可能是騙局。

■英國是留學生被詐騙最多的國家之一,當地民眾也損失重大

在大多數騙局中,騙子總是有一個非常「正」的身份。

無論是自稱國內的公檢法,還是國際刑警、英國、海關部門等等,這些帶有權力屬性的高大上title,賦予了他們可以判定受害者安全與否的力量,也在第一時間蒙蔽了受害者對其身份的辨別。

這也導致在後面的一系列操作中,受害者幾乎沒有反抗的餘地。

比如騙子會以這樣的身份進行線上審訊,並讓受害人第一時間自我隔離,卸載社交軟體,或者進入一個空房間,這樣一步一步完成騙局的預期。

但其實詐騙騙局並非沒有漏洞,只是騙子又巧妙地利用了受害者的心理或者語言習慣。

■曾有一名在新加坡接到所謂「移民警察」的電話,稱他的電話卡涉嫌詐騙,讓他去柬埔寨的酒店自拍綁架視頻,再發給學生父母勒索500萬元。受害者父親和警察找到正在逛街的他時,他才意識到被騙

在一些聲稱英國移民局或者國際刑警的詐騙來電中,騙子在電話語言選擇中既有英文也有中文。

但鑒於事態緊急又事關重大,絕大多數中國留學生都會選擇中文語言,而會直接忽略如果對方title是真的,或許英語語言才更能證明他們的身份。

說到語言習慣,許多受害人也會因為受限於語言能力,而不去選擇第一時間向當地報警。

2023年12月,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官網發布了一則防詐騙提醒,稱當時中國駐英國大使館收到的一些留學生的求助,他們在近期分別遭遇了情節相似的詐騙,於是求助大使館,在大使館的指導下,幫助留學生向倫敦警方報警。

總的來看,第一時間向大使館求助,而不是直接報警是大多數留學生的選擇。

■今年1月,中國駐英使館的緊急提醒

要識破「跨國犯罪」騙局,我們這裏也做一個簡單的科普。

為了打擊跨國犯罪,國際刑警組織誕生了,目前它包含了196個成員國,是全球最大的警察工作合作組織。

聽到「國際刑警」,很多人會誤解他們有權力在全球範圍內直接抓捕範圍嫌疑人,但事實上,這是一個合作調查組織,並不是一個警務實體,只有在案件所在地的警察,才有權力去偵查案件、逮捕犯罪嫌疑人。

換句話說,自稱國際刑警的人,是不可能在英國領土逮捕中國留學生的,其他國家的留學生也是如此。

■國際刑警組織也在打擊網路詐騙,去年5月剛發布一個報告,提醒技術的進步也滋長了更多金融詐騙

同理,在真正的權力實體,比如公檢法中,還有許多我們應該知道的「常識」,這些正是騙術的漏洞所在。

上文提到的香港大學大一新生詐騙案中,詐騙電話先是聲稱自己是中移動職員,之後電話被轉接到上海公安局。

看上去這個銜接沒有任何問題,但其實國內公檢法等國家機關是沒有電話轉接的,任何來自銀行、電信等行業從業人員無法直接「幫忙」轉接到公檢法。

另外,公檢法等國家機關既沒有「法務專用章」,也沒有所謂的「安全賬戶」來核驗資金或者繳納保證金。

無論是國際組織還是中國國家機關,當我們有了足夠的常識,騙子的騙術就不攻自破了。

前面提到的留學生詐騙案作案者幾乎都是國人,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不會遇到外國詐騙犯。

2024年11月份的一篇報道提到,前12個月的數據顯示,英國全年詐騙金額高達1.14億英鎊。而在受害者中,相當大一部分是學生,同樣是根據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在英國大學中,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遇到過線上詐騙。

跟上文提到的詐騙方式不同,許多詐騙受害人是因為無意中泄露了個人銀行信息而導致經濟損失的。

在每年秋天的開學季,許多英國大學的學生會收到Students Loans Company(SLC)發出的詐騙提醒。

SLC是隸屬於英國政府的非營利組織,專門負責向大學生髮放貸款.

24/25學年第一學期預計發放的貸款數額高達20億英鎊,而它之所以專門對學生髮出詐騙提醒,正是因為去年他們阻止了290萬英鎊的轉移支付詐騙。

這些詐騙手段通過簡訊發布,當受害人不當點擊其中的鏈接,便會泄露個人銀行賬戶信息從而貸款被轉移到詐騙賬戶。

英國的詐騙案不僅針對本地學生,也有針對國際留學生的騙術。

2024年7月,劍橋大學獨立出版物Varsity曾報道,騙子使用劍橋大學學生郵箱向國際學生髮送關於提前交學費換取15%折扣的郵件,利誘國際學生將學費匯往指定賬戶。

為了讓學生相信其真實性,騙子在郵件中還鼓勵學生如果有任何疑問,可以和學生會代表(Student Union representative)聯繫,當然郵件中提供的學生會代表也是假的。

相似的騙術還有提供假的獎學金給學生,誘騙學生提供個人信息和銀行賬戶信息等,騙局可謂層出不窮。

為了應對這些網路詐騙,劍橋大學已經採取措施讓學生們接受網路安全培訓,以有效防止網路詐騙。

■劍橋大學的提醒

和劍橋大學類似的,香港大學大一新生詐騙案發生后,港大已經要求學生填寫由警方提供的防騙問卷,否則或限制其出入圖書館等。

比港大措施更有強制力的是香港理工大學,24/25學年開學前,學校要求所有新生必須完成警方設計的網上訓練課程及測驗,否則不能獲發學生證。

這些強制性防騙措施的實施,或許可以幫助留學生們獲得更多詐騙信息,從而保護自己的經濟利益。

我們說,留學不僅僅是出去學知識,更是換一種視角體驗不同的文化和環境。而面對文化的衝擊和未知所帶來的不確定性,也是很多孩子最為脆弱的時刻。

而就像上文中,在被騙前的緊急時刻給媽媽了一通電話的女孩,正是家人的密切關懷「救」了她,也避免了一場慘重的騙局。

即使學業與工作繁忙,家人之間多一點交流,彼此多一份關懷,這些情感的累積可能就會塑造成為堅固的城牆,將虛假與惡意遠遠隔離在外。

*以上內容系網友風平浪靜自行轉載自INSIGHT視界,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