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大地震!230億私募帝國被查,數萬人被割韭菜

2025年03月31日 12:59

圈,Andrew Lockhart這個名字幾乎就是私募信貸的代名詞。

這位行業大佬一手創辦的Metrics Credit Partners,如今管理著230億的資產,堪稱私募信貸界的”巨無霸”!

最近,這位”教父”卻罕見地怒了,他的信貸帝國正被監管機構、研究機構和投資者輪番”拷問”。

Lockhart在最近的一場網路研討會上發怒稱:”這完全是一場由錯誤信息引發的鬧劇!”

事情的導火索是《澳洲金融評論報》的一篇報道,財務規劃巨頭Count Financial突然建議客戶撤出Metrics的幾隻基金。

更讓Lockhart惱火的是,輿論的炮火全對準了Metrics,而沒人討論Count全面退出私募信貸行業的決定。

這場風波遠不止於此。

澳洲評級機構SQM Research已經把整個私募信貸行業放進了”觀察名單”,監管機構ASIC更是直接甩出20頁的質詢函,要求各大基金在4月14日前給個說法。

這個曾經被捧為”銀行體系救星”的行業,一夜之間成了”風險隱患”。

從銀行家到行業顛覆者

時間回到2009年,當時還在)掌管企業貸款的Lockhart可能沒想到,自己會成為改寫澳洲信貸市場規則的人。

金融危機后,銀行們都在忙著”療傷”,NAB高層開始琢磨”輕資本”轉型。

而這,成了Metrics誕生的契機。

Lockhart回憶道:”我們最初想搞個企業債券市場,但現實是,企業只想要貸款,而散戶又不懂風險評估。”

這個困境逼出了澳洲第一個企業貸款基金模式。

2012年,Metrics正式成立,NAB持股35%,Lockhart和兩位合伙人掌控剩下的部分。

向散戶開放:一場豪賭

2017年,Metrics幹了一件轟動行業的事——把一隻5億澳元的基金Metrics Master Income Trust搬上了澳交所(ASX)。

這意味著,原本只有機構玩家能參与的私募信貸,第一次向普通投資者敞開了大門。

這一招讓Metrics的規模像坐火箭一樣飆升,但也為今天的爭議埋下了伏筆。

2018年,NAB以4600萬澳元賣掉了所持股份,Metrics徹底”單飛”。

如今,這家公司的估值已經衝到12億澳元,成為澳洲第九大商業貸款機構!

僅次於澳洲四大銀行和幾家外資行!

現在,行業觀察家們對Metrics的質疑主要集中在三件事:1.收費模式:Metrics抽走50%的貸款前端費用,一些投資者覺得這簡直是在”割韭菜”;

2.壞賬處理:尤其是債轉股的操作,會計上有沒有貓膩?

3.基金間資金流動:會不會是在”拆東牆補西牆”?

Metrics的高管們坐不住了:”我們比銀行透明多了!所有機構投資者都能看到完整數據,現在我們對私人客戶也一樣公開。”

不過眼下,整個私募信貸行業到了關鍵節點。

一邊是信貸利差縮水、經濟前景不明,嚇得部分機構開始撤退;另一邊是監管大棒越來越近,遊戲規則正在改寫。

澳洲私人信貸行業拉響警報!

澳洲頂級評級機構SQM Research宣布要把整個行業列入「觀察名單」,準備加強審查力度。

SQM表示,以後評級標準會更嚴格,尤其是基金的治理結構和信息披露,新申請評級的基金也得接受更深入的背景調查。

目前,SQM給大約70家私人信貸基金做評級,這些基金加起來管著330億澳元的資產。

私人信貸說白了就是基金從投資人那兒籌錢,然後放貸給企業、房地產開發商和建築項目,賺取高額利息。

這些評級可不是擺設,它們直接影響基金能不能吸引投資人,甚至關係到財務顧問的職業保險。

像SQM、Lonsec、Zenith和Morningstar這些評級機構的打分,往往是投資人選基金的重要依據。

SQM的總經理Louis Christopher提到監管機構,也就是澳洲證券與投資委員會(ASIC)覺得這行業擴張太快,透明度卻跟不上。

因此,ASIC已經開始擔心了。

現在,澳洲未上市資產的規模都快翻了三倍,但披露的信息卻遠遠不夠,比如費用、實際業績、資產估值這些關鍵數據,很多基金都遮遮掩掩。

ASIC甚至預測,未來可能會有更多基金撐不住,投資人可能血本無歸。

說起澳洲私人信貸的崛起,其實和2018年業皇家委員會調查有關。

當時銀行被整怕了,不敢隨便給高風險項目(比如房地產和初創企業)放貸,結果私人信貸基金趁虛而入,用更高的利率吸引投資人,甚至承諾兩位數回報,一下子火了起來。

此外,私人信貸的爆發,還有一部分原因是越來越多的澳洲人符合「批發投資者」資格(年收入超25萬澳元或凈資產超250萬澳元),能繞過零售投資者的嚴格監管,投資這些高風險高回報的產品。

諮詢公司Alvarez & Marsal的數據顯示,現在澳洲私人信貸市場規模已經衝到2050億澳元,占整個企業貸款市場的14%,增長速度遠超預期。

但現在,好日子可能到頭了。

隨著市場低迷,一些借方還不上錢,私人信貸基金也開始頭疼,有的甚至限制投資人贖回,搞得市場人心惶惶。

Aquasia是另一家最近吃到苦頭的知名信貸公司。

這家由前荷蘭銀行高管團隊運營、管理著5.41億澳元資產的基金,因其重要投資標的Konvoy Kegs(啤酒桶租賃企業)破產而被迫計提損失撥備,導致基金出現七年來第二次負回報(-1.46%)。

據悉,Konvoy原本計劃通過業務出售償還貸款,但因潛在投資方臨時退出導致交易流產。

隨著利率上升擠壓利潤空間,這家擁有28萬隻啤酒桶、服務朝日啤酒等大客戶的企業最終資金鏈斷裂。

在 Konvoy 資金鏈斷裂后,Aquasia 已正式任命 McGrathNicol 作為接管人,並委託 FTI Consulting 擔任 Konvoy 的自願管理人。

目前,McGrathNicol 已向潛在競購者發出邀約,要求在 4 月 2 日前提交初步報價。

這已是Aquasia繼2021年對LawFinance貸款全額減值后,又一次重大投資失利。

《澳洲金融評論報》最近還曝光了幾大問題:

貸款估值虛高——有些基金按「未來理想估值」算,而不是當前市場價;

隱瞞借款人風險——投資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投的錢有多危險;

流動性危機——錢拿不回來,但基金之前壓根沒提醒。

此外,就是文章開頭我們說的,財務諮詢公司Count Financial直接推翻另一家評級機構Lonsec的建議,叫客戶趕緊從幾隻私人信貸基金撤資,其中包括行業巨頭Metrics Credit Partners的三隻基金。

“當銀行開始收傘,私募信貸這場暴雨就要來了!”一位不願具名的基金經理報透露,”現在根本不是賺高收益的時候,而是保本逃命的關鍵時刻!”

“這場監管風暴才剛剛開始!”

ASIC內部人士證實:”正在全面排查私募信貸基金的流動性風險和估值問題。”

最新監管文件顯示,已有12家基金因”信息披露缺陷”被列入重點監控名單。

高收益伴隨高風險,私人信貸的「狂野」時代可能要結束了!

*以上內容系網友會火自行轉載自澳洲財經見聞,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