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 莫納什大學, 正式向墨大宣戰

莫納什「共和國」向「帝國」宣戰?

一場不按套路的高校大戲開打了

最近,一場別開生面的「高校戰爭」在學術圈火熱上演。

主角不是學術論文,不是高校排名,而是——Reddit(國外知名論壇)上的一封「戰書」。

事件起因頗具戲劇性。一位自稱「莫納什共和國最高議會」的學生,在Reddit上高調向「大學寡頭政權」宣戰,一封排比密集、用詞誇張卻極具創意的「檄文」,點燃了兩校之間本就暗流涌動的「校園文化對抗」。

這不是一場你來我往的學術比拼,而是一場融合了段子、冷嘲熱諷和校園自嘲的文化狂歡。

戰書中的莫納什:「我們才是未來的主角」

這位莫納什「發言人」以一套極具「革命感」的語氣宣稱:「我們厭倦了墨大對自己精英光環的沉醉,厭倦了你們對克萊頓校園的嘲諷。你們有砂岩圍牆,我們有科技先鋒;你們傲慢,我們努力;你們拿著歷史說話,我們用未來回應。」

語言之犀利,態度之鮮明,不禁讓人想到中世紀大學之間的「筆戰」傳統,只不過這次的戰場從羊皮紙變成了Reddit的評論區。

除了「精神勝利法」,這封戰書還巧妙地提到了莫納什在STEM、交通適應性、生活便利性等方面的「硬核優勢」。「我們不僅能通勤克萊頓,還能在考菲爾德完成9點的課」——這句吐槽似乎刺中了不少學生的「PTSD」。

墨大的反擊:「WiFi連接上了?那我們聊聊諾貝爾獎吧。」

面對莫納什的挑戰,當然不可能沉默。

不久后,一篇署名為「帕克維爾火焰的守護者」的回信出現在Reddit上。文章不僅字數翻倍,而且在段落結構、用詞、諷刺密度上全面反超,用一種近乎「冷靜的狂熱」進行了回擊。

墨大以譏諷莫納什的地理位置為開頭:「恭喜你們終於連上了Wi-Fi。」接著從教學質量、國際聲譽、校友成就、校園文化等維度逐一展開。

順帶不忘在字裡行間「輕輕」地提一句:「貴校名字的來源本人——約翰·莫納什爵士本人可是墨大畢業生。」

墨大的文風極具英式冷諷:「你們把荒地上的停車位當成文化成就,我們在南草坪的遺產樹下品著拿鐵,偶爾抬頭欣賞人類文明的進步。」

這一波反擊,可謂行雲流水、刀刀見骨。

學生評論區「全面開戰」,幽默中夾雜真實情緒

整場「對戰」的精彩,不僅在兩封主文,更在學生自發的「神評大戰」。

有墨大學生調侃:「莫納什是什麼?一種樹嗎?」有莫納什學生回擊:「你們上課不堵車,是因為大家都不去學校。」還有RMIT學生「強行插旗」:「我以為墨爾本只有兩所大學:Unimelb和RMIT?」

當然,也有不少清醒聲音指出:兩所學校雖然針鋒相對,但別忘了大家共同的敵人——Okta系統崩潰時誰都逃不掉。

在這場表面是「嘴仗」,實則是文化認同的對抗中,年輕人用幽默和諷刺,在無形中表達著對校園、身份、甚至教育體系的看法與歸屬。

「高校戰爭」的背後,是大學精神的互補共振

這場「宣戰」雖然表面是玩笑,但其背後反映的卻是學生對自身學校文化的自豪感和歸屬感。

莫納什學生引以為傲的是實用主義精神與學術嚴謹,墨大學生堅信的是歷史積淀與精英培養。從「通勤地獄」到「科研先鋒」,從「拿鐵文化」到「荒地停車位」,每一句調侃都精準描繪出彼此的校園生活畫風。

說到底,這是一場以「幽默」為武器,以「文化」為戰場的良性互動——在互相「開火」的同時,也無形中加深了對彼此的理解。

在嚴肅又激烈的現實世界中,這樣一場天馬行空的「高校大戰」,未嘗不是一種珍貴的輕鬆與真實。比起爭個高低輸贏,更重要的是,這種以戲謔形式展開的互動,展現了學生群體對教育、學校與社會關係的觀察力和表達力。

Reddit的硝煙或許會散去,但校園裡的熱愛與歸屬,會以另一種方式持續存在。

*以上內容系網友會火自行轉載自墨爾本爸媽幫,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