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公司,甩賣!全球私募瘋狂抄底

2025年04月03日 10:22

共1849字|預計閱讀時長4分鐘

前言

2024年,全球資本市場暗流涌動。當房地產信息平台Domain以28億估值被美國巨頭CoStar收入囊中,當流媒體新貴DAZN以34億澳元鯨吞付費電視龍頭Foxtel,這些交易背後隱藏著一個共同的主角:私募股權資本

在美聯儲加息周期持續、全球利率高企的背景下,傳統企業估值承壓,而手握萬億資金的私募基金卻嗅到了「獵物」的芬芳。

從Domain的逐步蠶食到Foxtel的閃電收購,一場由私募資本主導的產業重構正在全球上演。

為何私募股權成為「禿鷲資本」?

01

利率剪刀差:優質資產被迫「折價甩賣」

當前,全球主要經濟體基準利率普遍維持在4%以上,企業融資成本飆升。

以Domain為例,其股價在交易前較歷史高點下跌近60%,而CoStar的收購溢價達42%,看似慷慨的背後,實則是利用高息環境下的估值窪地。

核心邏輯:私募資本通過低成本長期資金(如主權基金、養老金)鎖定高回報標的。例如,CoStar在納斯達克的530億美元市值賦予其強大的股權融資能力,而目標公司Domain因本土市場流動性不足被迫接受「戰略溢價」。

02

企業瘦身潮:斷臂求生與戰略聚焦

九號娛樂(Nine Entertainment)出售Domain的決策極具代表性。

作為控股股東,Nine通過剝離非核心資產迅速回籠14億澳元現金,既可償還高息債務,又能聚焦媒體主業。

分析師Fraser McLeish直言,這筆錢很可能被用於收購戶外廣告巨頭oOh!media,剝離與併購同步,資本騰挪術已成企業生存法則。

03

全球化套利:跨國資本流動加速

CoStar(美國)收購Domain(澳洲)、DAZN(英國)吞併Foxtel(澳洲)、沙特主權基金注資DAZN等等。

這些交易揭示了一個趨勢:私募資本正跨越國界,利用貨幣政策和市場錯配進行套利。

例如,美元強勢周期下,美企海外收購成本相對降低,而澳元資產因澳幣的弱勢則顯得「物美價廉」。

私募如何玩轉資本魔方

01

CoStar收購Domain:分步蠶食術

突襲建倉:2月21日,CoStar以每股4.20澳元閃電收購Domain 16.9%股權,瞬間成為第二大股東。此舉既測試市場反應,又為後續要約收購鋪路。

心理博弈:初始報價4.20澳元遭Nine抵制后,CoStar迅速提價至4.43澳元,精準卡位Nine的心理底線(4.65澳元)。通過「小步快跑」式加價,既避免過度溢價,又瓦解賣方聯盟。

綁定核心決策者:要求Domain董事會「一致建議股東支持交易」,並鎖定九號娛樂CEO的投票權。擒賊先擒王,控制董事會即掌控交易命門。

02

DAZN鯨吞Foxtel:虧損巨頭的豪賭

DAZN的收購案更顯激進。這家連續三年虧損超10億美元的流媒體平台,憑藉沙特主權基金16億美元注資,竟能以34億澳元吞下盈利的Foxtel。

其商業邏輯在於:內容壟斷:Foxtel手握AFL、NRL等澳洲頂級體育版權,DAZN藉此打通全球體育流媒體版圖。

協同效應:DAZN創始人Blavatnik旗下擁有華納音樂等娛樂資產,可與Foxtel的付費電視業務形成「娛樂帝國」閉環。

監管套利:澳洲外資審查委員會(FIRB)在政府進入看守模式前火速放行,凸顯私募資本對政策窗口期的敏銳把握。

誰會成為下一頭「獵物」?

Domain Group與REA Group(澳洲龍頭)的競爭本質是英美資本的代理戰爭。

REA隸屬美國新聞集團(News Corporation):持有約61.42%的股份,是REA Group的控股股東。 而CoStar收購Domain后,信息市場將徹底淪為「美資內戰」。

下一步,東南亞、歐洲區域型平台或成併購熱點。

而在Nine Entertainment(持有約60.05%的股份,是Domain Group的控股股東)出售Domain Group股權後手握重金,其收購清單可能包括:戶外廣告:oOh!media(估值約8億澳元),區域電台:整合2GB、3AW等廣播網路。

與此同時,DAZN收購Foxtel標志著體育版權軍備競賽進入白熱化。若Netflix、亞馬遜等巨頭加入戰局,區域性媒體集團恐難獨立存活。

而礦業、物流、零售等傳統行業或因現金流穩定或將都會成為私募的目標。假如,巨頭若分拆地產信託,或引KKR、黑石等機構競逐。

私募浪潮能持續多久?

新聞集團出售Foxtel 65%股權,標志著傳統媒體商業模式的終結。當默多克家族選擇換取DAZN股權而非現金,實則是承認私募主導的流媒體時代已不可逆。

與此同時,澳洲FIRB對DAZN交易的快速放行引發爭議。隨著外資收購激增,各國可能收緊國家安全審查,尤其針對媒體、基礎設施等敏感領域。

目前全球市場的情況是,私募股權如雨後春筍般的生長,而私募收購多依賴債務融資。

若高息環境持續,CoStar等企業可能面臨償債壓力。更危險的是,一旦經濟衰退導致資產貶值,私募基金或將遭遇「退出無門」的流動性危機。

當本土企業頻頻被外資私有化,澳洲是否將淪為「資本殖民地」?Domain易主后,其數據資源可能流向美國,本土房地產市場議價權進一步削弱。

結語

2024年私募股權募資額超1.1萬億美元,同時大型私募巨頭的資金儲備依然雄厚。例如,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黑石集團的「干火藥」(待投資資金)約為1716億美元,KKR則約為1080億美元,大量的資金儲備為未來的併購和投資活動提供有力支撐。

私募股權的狂潮既是資本效率的勝利,也是商業文明的雙刃劍。當CoStar用演算法優化Domain的房源推薦,當DAZ完成對Foxtel的整合,Blavatnik的傳媒帝國將控制從英超聯賽到澳洲板球的賽事命脈。

澳大利亞交易僅是冰山一角。

黑石以100億美元收購美國數據中心運營商QTS,貝恩資本收購東芝半導體、KKR聯合GIP以150億美元競購義大利電信網路。

私募基金通過REITs等結構,將這類資產轉化為永續現金流機器,每一個億級交易都在重塑行業生態。

然而,這場遊戲中沒有永遠的贏家。正如九號娛樂出售Domain後面臨的質疑,「失去最大單一資產後,投資者還會愛你嗎?」答案或許藏在下一個收購標的之中。

*以上內容系網友會火自行轉載自澳洲財經見聞,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