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審批黑洞,正在吞掉新州的建房大計
文/房十八
悉尼房市的難題,不光是地貴、利高、成本漲。真正卡住脖子的,往往不是資金,不是買家,而是那一道看不見、摸不著,卻能決定一個開發項目生死的「審批流程」。而這條流程的守門人,正是26個大悉尼地區的地方政府。
州政府已經放話了:到2029年,新州要造出377,000套新住房,其中近三分之一中低密度產品——聯排、townhouse、小公寓樓,要在「infill housing – 成熟社區」建造。聽上去很合理,畢竟不用到郊區去開荒,只要在已有的社區里見縫插針,提效率、補缺口、盡量利用現有的基礎設施。
但問題來了——「成熟社區」 往往就是開發審批的黑洞。
按照規劃廳長Paul Scully的標準,每一份開發申請(DA)要在115天內批完。這聽起來已經不能說快了,然而,現實是:整個大悉尼,能做到這一點的市政廳,不到四分之一。也就是說,超過75%的地方政府,正在用「慢動作」來應對嚴重的住房危機。
最誇張的案例出現在Georges River市政廳。一份DA平均要278天,也就是九個多月才能審完。全年下來,他們只有一個項目是在115天內批出來的。這真說不上是審批,妥妥的是「拖延藝術」。
Willoughby更絕,乾脆一年中沒有項目批出!有人說他們不是不想批,是因為「人手不夠」,為此還砸了120萬雇了8個人。這聽起來似乎在努力,但結果還是「顆粒無收」。
在這些審批「黑洞」里,你定了交房時間,圖紙畫好了,資金也到位了,結果審批卡了大半年——不是不批,而是根本沒人審。遇上這樣的地方議會,真的是消磨開發商的忍耐力,融資成本在燒,事情一拖再拖,最終很多項目根本來不及啟動就取消了。
地方政府手上握著審批權,但它們往往沒有動力去配合整個州的建房目標。原因是批多了,居民反彈聲就大,尤其在中高收入區,每遇到中高密度住宅,議會都會承壓。議員要顧及自己的選票,審批自然能拖就拖。
更麻煩的是,很多數據還摻雜了「異常值」。比如Strathfield的審批時間飆高,就是因為某個高密度項目嚴重超高,不符合規劃標準,最後拖了200多天。Hornsby也有類似情況。但這些「個案」拖慢了整體表現,卻沒改變一個基本現實:絕大多數市政廳,本就批得慢。
悉尼審批高密度住宅開發速度最慢的地區
州政府當然看得見這一點,只好盡量「自己上」。住房交付局(Housing Delivery Authority)一成立,就把64個項目從地方政府手上收回,統一處理。只要是城市裡100套以上的大型項目,就可以進「綠色通道」。這不是協商,這是接管。
但這也暴露出系統的核心矛盾:州政府有任務,地方政府握許可權。一個想快,一個要穩,最後變成互不配合。DA變成瓶頸,不在於地不夠,不在於人不買,而在於批不動。
資源也開始重新洗牌。像Campbelltown、Liverpool這種原本不受關注的遠郊區,因為審批快,反而成了「明星市政廳」,過去一年平均審批時間縮短了超100天。可問題是,如果城市核心區長期批不出項目,那基礎設施再完善,也增加不了居民。
數據不會說謊。雖然NSW整體住宅批文同比上漲了41.6%,但這隻是「表面熱鬧」。大量批文因為拖太久、超預算或融資失敗而無法進入施工階段。開發商不是不想建,是批完已經一年過去,市場環境全變了。
最後問題還是落在機制上:審批權和政策執行權脫節,地方議會和州府目標不同調,審批流程成了制度層面的「慢變數」。
說到底,房子不是「願景」,而是一個個批文能不能按時、合理、有規劃地放行。如果DA批不快,所有刺激、規劃、撥款都只是紙上談兵。
住房危機不是一個數據問題,而是一個治理問題。再不調整這套「誰負責審批」的架構,不管你說建多少套,最後都只是一句空話。
資料來源:https://www.smh.com.au/politics/nsw/the-sydney-councils-failing-to-meet-home-approval-targets-20250328-p5lnbi.html
*以上內容系網友Max說澳洲自行轉載自澳房匯,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