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由中美貿易戰掀起的全球供應鏈風暴,正通過錯綜複雜的產業鏈傳導至澳大利亞千家萬戶的購物車。
從布里斯班到珀斯,從 Kmart 的貨架到 Bunnings 的倉庫,玩具、服飾、汽車等商品價格正經歷 「過山車式」 上漲,
部分產品甚至面臨斷貨風險。這場看似發生在澳洲本地的消費危機,
其實背後是全球貿易格局正在經歷大變動的體現。
澳洲賣平價商品的大超市現在快沒東西賣了!
像 Kmart、Bunnings 這些店,超過60%的商品靠從中國和東南亞進貨。
美國對零件加稅後,東西成本蹭蹭漲 ,以割草機為例,這類由 500 多個零部件組成的複雜機械,
因美國對越南產發動機、中國產刀片等組件加征 10% 關稅,現在價格直接漲了 15%。
格里菲斯大學經濟學家 Alberto Posso 指出,零售商的成本壓力不僅來自關稅,更源於全球物流網路的紊亂。
「過去從深圳港到悉尼港只需 14 天,現在因船舶繞行、港口擁堵,運輸時間延長至 28 天,倉儲成本激增 30%。」
他強調,像 Big W 這樣的企業,為維持利潤不得不縮減庫存,導致部分商品 「從貨架消失」。
在布里斯班的玩具店,芭比娃娃的價格已悄然上漲。
這個由 20 多個國家協作生產的娃娃,其塑膠身體來自馬來西亞,頭髮纖維產自日本,服裝縫製于中國。
美國對中間產品的關稅政策,使每個娃娃的生產成本增加 0.8 美元,價格直接漲了 8%。
Posso 教授拿芭比娃娃舉例,說明貿易戰的連鎖反應有多厲害:「比如越南的零件被加稅漲價了,中國工廠組裝時只能換更貴的韓國零件,這些多出來的成本繞了一圈,
最終所有成本都會轉到消費者身上。」
全球生產鏈條牽一環動全身,這就會讓澳洲人在為萬里之外的關稅政策掏錢。
墨爾本的汽車經銷商正面臨車價標著但沒現車的尷尬。
美國對進口汽車加征 25% 關稅後,日本豐田、德國大眾等車企被迫調整供應鏈,
導致澳洲市場熱門車型交付周期延長至 6 個月以上。
以豐田 RAV4 為例,因為發動機從日本進口,關稅讓成本多了 3000 澳元,最後車價跟著漲了 4.2%。
更嚴峻的是,汽車零部件的 「斷供潮」 正在蔓延。
澳大利亞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5 年第一季度,變速箱、感測器等關鍵部件進口量同比下降 18%,
迫使車企採用成本更高的替代方案。
「一輛汽車的生產涉及 2 萬多個零部件,任何一個環節受阻都會導致整車停產。」 該協會負責人稱。
澳大利亞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 年 3 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 5.1%,創 20 年新高。
貿易戰越打越凶,澳洲的物價還會繼續往上漲!
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測算,如果中美關稅持續,澳洲每個家庭每年要多花 1200 澳元,
其中汽車、電子產品和玩具這三類商品漲價最狠,佔了總漲幅的60%。
專家說,這場危機的根源在於全球供應鏈想 「離開中國」。
美國這幾年一直推動把產業鏈轉移到 「盟友國家」,
以前追求 「怎麼便宜怎麼來」,現在變成 「怎麼安全怎麼來」,但代價就是東西越來越貴。
再加上中國對美國反制,限制了稀土出口,更讓依賴高科技零部件的澳洲企業雪上加霜。
面對漲價壓力,澳洲的零售商們正加速尋找替代方案。
Kmart 打算把 30% 的訂單從中國轉向印度尼西亞,Bunnings 則與泰國工廠合作開發電動工具生產線。
但這些調整需要時間 ,印尼的新工廠得花至少 6 個月才能穩定供貨,而泰國供應商的認證流程也得耗時 3 個月。
Posso 教授認為,短期內的漲價潮難以避免,但長期來看,供應鏈的多元化或許能增強韌性。
「這是一場全球產業鏈的『大洗牌』,誰能更快適應規則變化,誰就能生存。」
他建議消費者關注本土品牌,或選擇庫存充足的商品,以應對可能到來的 「斷貨潮」。
當悉尼的家長為孩子購買漲價的芭比娃娃時,他們或許不會想到,這背後是中美貿易戰引發的全球供應鏈風暴。
這場危機不僅讓企業忙著找對策,也揭示了全球化時代的脆弱性。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沒有贏家,只有共同承擔代價的消費者。
*以上內容系網友指點山河自行轉載自凌宇澳洲,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