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36歲爸爸自殺!他自殺的原因,很多人正在經歷

2025年04月15日 16:58

壓垮一個家庭:

一位年輕母親的傾訴

「我從沒想到,他會以這種方式離開我們。」

對33歲的Rachel Keily來說,復活節原本應該是與家人共度假期的輕鬆時光。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把她和15個月大的兒子Henry推入了前所未有的深淵——她深愛的未婚夫、相伴七年的Matt,在沒有留下隻言片語的情況下,選擇了離開人世。

她說:「我們還在討論假期露營的事,那天早上他和往常一樣去上班、健身,一切看起來都那麼正常。」

但就是這樣一個「正常的日子」,永遠地改變了她的人生。

房貸重壓下,一個家庭的破碎

Rachel與Matt三年前貸款買下這套房子,當時月供是2500,兩人合力尚可勉強承擔。但隨著利率連續攀升,如今每月的還款額已接近4300澳元。

「我們本來就捉襟見肘,如今只剩我一個人,我真的負擔不起。」她的語氣充滿無力感。

Matt的離世,打碎的不只是這個家,還有Rachel對未來所有的期待。她必須獨自面對接下來的撫養壓力和巨額債務,還要帶著年幼的孩子一起,走出這場突如其來的風暴。

根據統計局的數據,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自住房貸款的全國平均貸款額已達到64.2萬澳元,比去年上漲7.2%。而每月還貸金額也隨之升高,月供接近3900澳元。

這還只是平均數。像Rachel和Matt這樣的年輕家庭,首付多是勉強攢來的,面對利率上升往往更容易成為「房貸壓力」下的受害者。

財務焦慮背後的沉默信號

Rachel坦言,Matt在最後幾個月確實有過對財務的抱怨,但他總是說「沒事」,甚至主動承擔家務,照顧孩子,「從外表上完全看不出任何異樣」。

「他是那種做飯、換尿布樣樣上手的爸爸,從來不是『站在一邊』的那種人。他非常愛這個家。」

然而,這份責任感,也可能成為壓垮一個人內心的最後一根稻草。

據澳洲國家自殺【相關閱讀:安樂死根本安樂不了,別宣傳了】預防研究所(Black Dog Institute)報告,在男性自殺者中,有相當比例在事發前沒有尋求專業幫助。他們往往會用「我沒事」、「還能撐」來掩蓋內心的焦慮與崩潰。

「我每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確認自己還沒做夢。但這不是夢。」Rachel說,「我必須繼續生活,因為我還有兒子。」

善意接力:社區的溫暖回應

Matt離開后,Rachel陷入崩潰,也面臨現實難題:她的工資遠不足以支付房貸和生活開銷。她嘗試在社區社群中求助,希望找到更便宜的房子。

但她沒想到的是——大家不僅留言安慰,更自發為她發起了GoFundMe眾籌,僅幾天時間就籌得超過4萬澳元,幫她度過燃眉之急。

「我從未想過要募捐,但人們的善意讓我感受到一點光。至少,我可以暫時不用搬家,有一點時間來哀悼、來面對。」她哽咽地說。

一份沉重的提醒:房貸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心理問題

Matt的故事不是個例。在澳洲,房貸壓力已經成為年輕家庭心理健康的一大隱患。

Finder網站調查顯示,超過42%的澳洲人表示入不敷出;

每三個人中,就有一人因住房成本感到「高度焦慮」;

而在30-40歲這個育兒和購房重疊的階段,心理壓力尤其突出。

Rachel呼籲更多人正視自殺與心理健康問題:「Matt永遠不會知道,他的離去給我們帶來多大的痛。他本來可以活得很好,我們也本來可以繼續生活下去。」

她也希望社會能更加包容和理解那些正經歷生活重壓的人,「不是每個人都擅長表達痛苦,有些人習慣了沉默。我們需要更主動地去傾聽。」

Matt的離去,是一個家庭的巨痛,也是一段故事的終點。但對Rachel和Henry而言,他們還要在餘下的人生中,帶著這份缺失繼續生活下去。

也許,我們無法阻止所有的悲劇,但我們可以做的,是多一點理解、多一份關心,也許就能拉住一個人的手。

如果你或你身邊的人正在經歷情緒困擾,請務必尋求專業幫助:Lifeline Australia:13 11 14(24小時心理支持)

Beyond Blue:1300 22 4636

Suicide Callback Service:1300 659 467

中國駐澳使館領保熱線:+61 2 6228 3948

生活很難,但請記得你並不孤單。你值得被聽見,也值得被愛。

*以上內容系網友走進自行轉載自澳洲紅領君,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