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學生被發配偏遠地區,一步步爬回全澳第一醫學院

2025年04月21日 9:26

,申請醫學院的中文信息相對較少,很多學生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一路跌跌撞撞地走進醫學殿堂。

有人是正在考慮學醫的高中生,有人是在大學階段準備申請研究生醫學院(postgrad),還有人則是奔三奔四,仍然在猶豫是否要踏入醫學這條漫長卻充滿挑戰的道路。

今天的主角,已經是醫學博士(MD)四年級的學生。

(截圖來自@一銘醫學生,媽媽幫已獲授權)

從VCE到GAMSAT:一路走來的學醫經歷

這位墨大學長的學醫之路,並非一帆風順。

回想當初,從高中的迷茫,到大學的堅持,再到如今站在病房裡向學弟學妹們講解病例,這一路走來,既有艱辛,也有收穫。

他的背景亮眼:ATAR 99.7

GAMSAT 高分

第二語言本地生考入全澳排名第一的醫學院

現為大學 MD4 學生

但即便如此,他也經歷了兩次申請才最終踏入夢校的醫學殿堂。

在高中的時候,他的重心幾乎全部放在了VCE上,然而UMAT(現UCAT)成績不理想,導致他沒能拿到任何醫學院的offer。

幸運的是,ATAR足夠高,在家人的勸說下,他選擇了一所昆州相對冷門的大學,通過兩年的本科課程,拿到了直通醫學院的機會。

回頭看,他十分感激當初父母的「威逼利誘」。畢竟,

在澳洲學醫,

「能上就上,能早就早」,

這才是硬道理。

很多人覺得Monash不如墨大,但Monash的醫學課程只需五年,而大多數醫學院需要六到七年。

實際上,醫學學位只是進入行業的敲門磚,畢業後進入專科培訓才是職業發展的關鍵。

然而,他並未就此滿足。進入的醫學院后,他依然不服輸,連續四次挑戰GAMSAT——

從裸考到每天一篇作文寫足兩個月,

終於如願拿到墨爾本大學的offer。

他毅然決定退學,回到墨爾本重新開始醫學之旅,也算是澳洲獨一份的經歷。

學長的建議:如何順利敲開醫學院大門?

對於如何順利敲開醫學院的大門,這位墨大學長的建議是:

1

充分了解醫學院申請機制,

有些「隱藏」機會可以利用

澳洲的醫學院申請系統並非單一標準,了解各校的錄取規則、加分項,甚至不同申請通道,都是提升錄取率的關鍵。

「申請澳洲醫學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足夠了解申請政策。

因為醫學院申請市場偏小,大部分『專業』人士都是一知半解,往往從多方面收集信息和自己收集閱讀每個學校的申請指南才是最關鍵的。

不同學校是有一些空間來提供給我們利用的。

比如我高中申請醫學院時如Griffith醫學院在sunshine coast就剛剛開了新的stream,第一年的時候ATAR99.4沒其他要求就可以guarantee進醫學院了,這樣的信息往往是有延後性的,但如果仔細去閱讀醫學院每年的申請指南是肯定可以注意到的。」

2

最大化自己的申請優勢

澳洲的醫學院申請系統並非單一標準,了解各校的錄取規則、加分項,甚至不同申請通道,都是提升錄取率的關鍵。

「聽起來像是廢話,但其實不僅僅是說要最大化自己的分數。某種程度上和第一點需要結合起來看。

比如申請postgrad醫學院時要的GPA,不管哪個和專業的分數都是一視同仁的。

這種時候如果非要去選擇最難拿高分的學校/專業/課,無疑是在給自己增加障礙。

同時不同的學校也會有各種政策來進行加分,比如偏遠地區居住超五年,從事醫療行業超過兩年,讀書期間面臨經濟壓力等。

這種時候需要進行長期規劃來提高自己的ATAR/GPA/GAMSAT,但同時也可以去看看有沒有辦法去獲得這些加分。」

3

放下名校情結,

專註于學醫本質

作為少數體驗過兩所醫學院的學生,我深知——醫學院的教學質量,未必和學校的QS排名成正比。

許多小型醫學院的教學質量甚至比大名校更高效、更實用。而且,畢業后醫院只看你的專業能力,而不是你的母校排名。

4

學醫是場馬拉松,

堅持和反思才是關鍵

醫學之路漫長而艱辛,申請醫學院只是起點,真正的挑戰是在學業、臨床實習、以及未來的專科培訓中不斷精進自我。

「有些老生常談,但是在澳洲學醫就是一場長征,不是人人都可以成為高中畢業就直接進入Monash醫學院。

就算醫學院畢業了之後也是十年如一日的 training在等待。

我一直覺得醫學院錄取的各種門檻就是一種篩選機制,是為了篩選之後能在醫學院和醫生生涯堅持下來的人。

在墨大身邊有不少讀了兩三個本科,已經三十歲的人重新回到醫學院學習,也有學姐考了八年 GAMSAT才考進醫學院,希望想學醫的各位能夠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和耐心!」

有家長可能還在糾結:

如果打算讓孩子走上學醫之路,

那麼選擇還是更好?

對於這個問題,這位學長表示:選擇公校還是私校,感覺是本質上學習方面沒太大區別:「無論公校還是私校,澳洲的老師水平本身都差不多,最後到高考的時候大家基本都是靠補習。

私校確實會有更多人進好的專業,但我覺得學校的影響很少,只不過因為這些家庭本身重視教育而且父母受教育水平高而且也有經濟實力。

本質上的區別是其實孩子在學校學不到什麼東西,私校會把公校的無效學習時間拿來做課外活動,有點像花錢讓孩子可以上學的時候有更好的體驗。

如果單純考慮學習的話,

我覺得上好的公校或者考精英公校

好過普通的私校。

但我說的完全是從維州來看哈,維州的高考較為公平,稍微好的公校也可以出高分,學校因素不是很大。

我在昆州的醫學院同學基本都是Brisbane Grammar這樣好的私校或者QA這樣的selective公校出來的,感覺昆州可能較為傳統的固化一點。」

對於那些還在猶豫是否要讓孩子走上醫學道路的家長來說,這位學長的經歷或許能帶來一些啟發。

學醫,不僅是一個選擇,

更是一種堅持。

只要方向明確,步步為營,終有一天能成為一名真正的醫生。

*以上內容系網友指點山河自行轉載自媽媽幫澳洲,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