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不敢住!墨爾本華人區公寓被曝174項安全缺陷

2025年04月26日 15:39

業主倒大霉

近日,一棟公司開發的公寓樓陷入維權風波,居民與開發商之間的糾紛持續升級。

多名業主向媒體投訴稱,他們購買的公寓存在嚴重結構缺陷,包括排水系統不合規、地下車庫長期滲水、樓層間漏水等問題,在暴雨天氣后甚至出現積水深及腳踝的情況。

據悉,該公寓由一位華人開發商及其公司開發。

該公司仍持有整棟大樓30個單元中的17個,也因此擁有業主委員會多數投票權。

部分居民表示,他們曾被選入業主委員會並組建了專門處理缺陷問題的小組,但在2023/24財年舉行的業主大會上,被開發商主導投票移除。

業主委員會隨後由開發商、其配偶及代理人掌控。

公寓華人業主Michele Ong表示,她和姐姐在三年前以接近60萬購入其中一套公寓,作為第一套住房。

兩人嚴格遵守了所有購房流程,並請專業人士審查了合同,但搬進去之後卻陸續出現各種問題。

圖為業主Michele Ong

最常見也是最嚴重的,是排水系統缺陷問題。

在雨天或暴雨天氣后,地下車庫經常出現積水。

甚至是鄰居在清洗自家門前走道時,水也會滲入車庫牆體。

在去年的一次強降雨後,至少兩套位於一樓的單元由於排水管不合規,雨水直接從陽台處湧入屋內,波及到底層兩套公寓,造成天花板進水、地板積水。

其中一位居民還是殘障人士,她所住的公寓積水深及腳踝,導致她長達八個月無法返回家中居住,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另一位居民則不得不在天花板上加裝臨時木樑,以防結構坍塌。

類似問題還體現在整個樓宇的結構安全上。

多名居民指出,建築存在大面積未修復的裂縫、滲漏、水管鼓包、消防通道不合規、緊急出口標識缺失等問題。

該公寓大樓雖於2020年獲得入住許可,但相關的Essential Safety Measure(ESM)安全檢測未在之後幾個月內如期進行,導致高達21.1萬澳元的缺陷責任期(DLP)保證金未能用於及時修復。

該筆款項最終被退還給承建方。

直到2023年初,業主自行安排檢測,發現多達174項安全缺陷,並在之後通過建築顧問的協助,發現36項排水系統、結構支撐等方面的額外缺陷。

另一位居民Ashini Meares表示,她在2021年購入一套公寓,本希望能安享晚年,但卻陷入不斷處理公寓缺陷的困擾。

據她了解,該公寓地下結構在建造早期因首位承建商破產而閑置三年,造成混凝土結構老化。

後續新承建方以注射樹脂方式填補裂縫,未作徹底重建。

專家指出,這種處理方式遠不能保障長期安全,卻為開發商節省了至少200萬澳元的重建成本。

結果就是,業主遭了殃。

部分業主因擔心居住安全而被迫低價出售房產。

原業主Mathieu Rosier稱,他的三房兩衛兩車位公寓以62萬澳元出售,較市場行情低了約15萬澳元。

他表示,房屋存在消防風險、排水管線不合規、結構安全問題,居住環境讓一家三口非常擔憂,只能忍痛早早脫手。

圖為業主Rosier

Australian Apartment Advocacy創始人Samantha Reece指出,這些居民「被掠奪了基本的居住權」,而目前維州缺乏強制執行開發商責任的制度。

她呼籲引入類似的開發商分級制度,以防劣質開發項目損害整個公寓市場的信心。

目前,Maroondah City Council及VBA的結構工程師已於上月到場檢查,並下令業主公司進行初步整修。

但居民表示,儘管多次嘗試聯繫政府部門及維州相關部長,至今仍未獲得實質回應。

面對維權困境,Michele Ong感嘆:「在買一件5塊錢的T恤,我享有的消費者權益都比買60萬的公寓多。」

她直言,這場「永無止境的噩夢」對身心造成極大折磨,但大多數居民經濟條件有限,既無法負擔法律訴訟,又無力重新置業。

記者已就此事聯繫開發商Sam Liu,截至發稿時尚未收到回應。

來源:Herald Sun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以上內容系網友風平浪靜自行轉載自墨爾本微生活,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