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揭秘:睡覺這件事,為啥男人女人差別那麼大
深度揭秘
睡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們的身體和心理健康。
睡得好不好,不僅關係到心血管、內分泌、免疫、神經系統健康,還直接影響心理狀態。
影響睡眠的因素有很多,而其中一個較少被討論、也缺乏研究的關鍵因素,
那就是——性別。
專註于睡眠與女性健康研究的專家Dr Aurore Perrault最初的研究方向是非藥物治療睡眠問題。
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她越來越多地注意到,很多睡眠差異其實與個體的性別和人生階段密切相關。
比如,女性患失眠症的幾率幾乎是男性的兩倍;
而男性患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OSA)的風險則是女性的兩倍。
還有一個被稱為 「性別睡眠悖論」 的現象也頗為有趣。
從客觀研究角度來看,比如通過頭部電極監測發現,男性的睡眠質量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
但從主觀感受上來看,女性反而更常報告 「睡不好」。
Perrault表示:女性的睡眠結構整體較為穩定,但她們的睡眠更加零碎,夜間醒來的次數更多。
不過她也指出,女性似乎擁有一些能 「保護」 睡眠質量的因素,儘管她們自己並不總是覺得睡得好。
那麼,科學到底是如何解釋這些性別差異的?又是否能幫助我們改善睡眠?
男女為何睡眠不同?
1993年之前,科學性的睡眠研究幾乎從不考慮女性。
而即使到了今天,也只有大約5%的研究者關注性別差異對睡眠的影響。
Perrault即將在八周后迎來自己的孩子,
她自己在孕期的經歷也讓她更加意識到醫學界對女性睡眠問題缺乏重視。
懷孕期間若睡眠受到干擾,會增加不良妊娠結局的風險。
但當她向醫生反映失眠問題時,得到的回應卻只是 「這很正常」。
她表示:雖然要真正了解性別在睡眠中的影響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但目前的研究已經開始描繪出一個清晰的圖景。
從青春期開始,睡眠的性別差異就已經出現,
這既受到生理因素影響,也和社會性別角色有關。
Perrault解釋說:「性激素會影響大腦,尤其是調節睡眠的區域。
例如,女性在月經周期的濾泡期(從月經第一天開始,持續約兩周)體內雌激素高、孕激素低,
這一階段她們通常睡得更久,快速眼動睡眠(REM)時間也更多。
但到了黃體期末期,孕激素水平下降,睡眠就可能變得不穩定。
Perrault稱:深度睡眠時間減少,REM時間也變短。對激素變化更敏感的女性,還可能因此失眠。
這些激素差異也可能部分解釋了為什麼女性比男性更少患OSA、深度睡眠更多。
而隨著男性年齡增長,睾酮水平下降,加上體脂分佈容易壓迫氣道,也會使男性更易發生OSA。
而研究顯示,雌激素和孕激素不僅有助於調節睡眠,還是呼吸興奮劑,有助於維持肺部功能。
但到了更年期,女性激素水平大幅下降,高達60%的女性會出現睡眠問題。
雖然女性總體上擁有更多 「恢復性」 睡眠,這有助於維持認知功能,
但隨著 「神經保護」 作用的雌激素減少,
更年期后女性罹患痴獃的風險也隨之上升,大約是男性的1.5倍。
社會角色也影響睡眠
除了生理差異,社會性別角色帶來的影響也不可忽視。
Perrault指出:性別角色觀念會帶來不同形式的壓力,社會的期待也不同。
她舉了一個例子:一項2021年的研究發現,女性在夜間更容易醒來,尤其是在成為母親之後。
這是因為女性往往面臨更多 「心理和行為上的需求」,這些壓力直接影響睡眠。
尤其是那些既要上班、又是家中主要照顧者的女性,同時肩負多重任務,夜晚自然難以安睡。
Perrault說:很多女性會覺得我累是理所當然的,這就是我的人生,所以不太會主動去說自己很疲憊。
而男性則更不容易承認自己抑鬱,而抑鬱本身也可能導致失眠。」
這些心理社會因素,也可能導致男女在診斷率上的差異。
是否需要針對性別制定不同睡眠方案?
目前關於睡眠性別差異的研究仍在持續,但不容忽視的是,這些差異確實會帶來健康影響。
Perrault說:頻繁醒來會增加女性的皮質醇水平,使她們處於一種過度激活的狀態。
而男性睡眠缺乏深度,則可能影響認知能力和身體恢復,因為深度睡眠對日常修復至關重要。」
雖然藥物干預可以改善睡眠,但女性代謝安眠藥的速度大約比男性慢50%。
而對於有月經周期和不同人生階段的女性來說,
Perrault建議應當了解這些生理變化如何影響自己的睡眠,並且在必要時尋求幫助。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心理療法仍然是治療失眠的 「金標準」,且對男女都同樣有效。
不論性別,我們都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方式來改善睡眠:比如控制光照暴露的時間和方式、保持規律的作息、睡前避免進食、飲酒和咖啡,
以及打造舒適安靜的睡眠環境、並學會管理壓力。
*以上內容系網友會火自行轉載自墨爾本微生活,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