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焦慮
「每天吃什麼」(What I Eat in a Day,簡稱 WIEAD)視頻正在社交媒體上掀起熱潮,成為年輕人每日刷屏內容之一。
然而,這一看似健康的飲食分享趨勢,正引發醫學界對飲食心理健康的擔憂。
22歲的Ava Hollo表示,即使沒有關注任何健身或飲食類賬號,她的社交媒體依然被此類內容「強行推送」,「讓我感到焦慮和不適。」
這些視頻大多遵循相似套路:先展示博主清瘦的身材照,
隨後依次呈現一整天的「高蛋白、低熱量」飲食內容,例如燕麥、果昔、色彩繽紛的沙拉碗,或「健康版」快餐,並搭配通過App(如My Fitness Pal)計算出的熱量數值。
來自墨爾本的註冊營養師Zoe Nicholson警告,這種內容正在「擾亂公眾對飲食的認知」,並簡化了減肥這一本應考慮代謝、腸道菌群、遺傳等多重因素的複雜過程。
「卡路里計算假設所有人對熱量的吸收方式相同,這並不科學,」她指出,「大多數人最終都會反彈。」
布里斯班18歲的女孩Isi Semmler也表示,這類視頻令人「心情低落」。
她認為,「卡路里計算過去並不被大眾所接受,但如今卻被包裝成一種『自我提升』的方式」。
「內容創作者應該坦白這種飲食方式的動機,幾乎都是為了減重。」
根據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與Butterfly Foundation(澳洲飲食失調干預機構)的一項研究,近四分之三的參与者表示,卡路里計算類應用加劇了他們的飲食失調癥狀。
Butterfly的臨床負責人Natalie Spicer稱,這種趨勢強化了「節食即常態」的錯誤觀念,而嚴格的飲食規則和限制會導致暴食、內疚、羞恥、自尊受損和身體不滿感,陷入「惡性循環」。
與此同時,該機構也對打著「教練」或「營養師」頭銜的網紅表示擔憂——他們往往缺乏營養學專業背景,卻提供大量未經監管的飲食建議。
儘管質疑聲不斷,仍有部分WIEAD內容創作者表示,這種方式有助於「保持飲食意識」,為大眾提供「更易獲取」的營養參考。
一位來自珀斯的創作者表示,她並未設定嚴格規則,而是通過記錄飲食,鼓勵自己「持續進步而非追求完美」。
不過,多位專家一致認為,該趨勢在潛移默化中正將節食和熱量控制「日常化」,其背後潛藏的飲食健康隱患,不容忽視。
*以上內容系網友會火自行轉載自墨爾本微生活,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