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整體經濟持續下行,但企業的用工成本卻在不斷上升,許多企業不堪重負。在企業老闆們的賬本中,員工都是重要「賬目」。溫州一些企業採取寧願賠錢也不願招工的無奈之舉,以期減低損失。
招工的成本比利潤高
《經濟觀察報》報導,溫州的李老闆表示:「寧願賠錢,也不願招工。」李老闆盤算,招工的成本比一些訂單的利潤還要多,因對未來經濟形勢無法準確判斷,他不敢冒險。
李老闆的製鞋工廠目前有工人1,000人左右,去年裁掉了約200人。李老闆稱:「現在一個最普通工人的工資也要3,000元左右。」
李老闆工廠前不久接了一個300萬美元的訂單。「整個訂單的利潤100萬元,要想按時交貨,需幾十個工人。但我算了一下,30個工人,每人每年的平均薪水5萬~6萬,一年是150萬~180萬。按照勞動合同法規定,簽合同至少2年,這些工人的成本兩年就要300萬~400萬。」李老闆表示,「我寧願放棄也不想為此而去招工。」
最近,一位大學教師出身的民營老闆的一篇文章《當下千萬別再招人》,引起很多民營企業家的共鳴。
招工與不招工的矛盾
李老闆表示,現在客戶訂單減少,小額化趨勢明顯,周期短、要求高。歐洲現在新增的訂單多為季節性訂單,還有是海外市場的補單。「量都不大,但要求交貨期都比較急。」
李老闆的工廠以前接一個幾十萬、上百萬元大訂單,可以安心做一年交貨。現在客戶把一個大訂單「分解」成幾個小訂單派給工廠,有時一兩個月就必須交貨,李老闆稱: 「按時交貨比成本消耗更重要,萬一招不到工,對企業將是致命的。」
企業深陷矛盾的是,接到大訂單人手不夠又不敢招工,因現時招工,趕工后勢必再次人員過剩,而裁員賠償金額很高,企業支付不起。人招滿了,萬一接不到訂單,空養工人一個月,不少企業很快會垮掉。
除成本因素,李老闆的工廠不再招工的另一原因是:人越多工廠越難管理。李老闆說:「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同,現在的工人和10年、20年前差別很大,想法多,而且動不動就會告你。」
壓縮工廠轉向接單公司
李老闆表示現在的策略是:「盡量留住一些大客戶,大訂單,即使干不出來,賠錢也先留住。」「我現在培養一些大客戶,將來訂單轉到大陸或越南、孟加拉這些工廠。」 「我們現在幾乎變成貿易公司,工廠會一再壓縮。」大多數公司都選擇不開工或少開工,寧願將訂單轉包給大陸其他工廠。
以服裝出口為主的王老闆去年裁掉了三分之一的員工,已把訂單全部轉向孟加拉。他表示:「在江蘇的公司以接單為主,慢慢會砍掉工廠。」他幾年前買下的大廈,砍掉員工后空出來幾層出租了,「現在租金高得很,比我養那麼多員工划算多了。」
來源:阿波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