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中午12點,南京新街口地鐵,一位留著「小兵張嘎」頭、不足5歲的小男孩,拉住一位路人:「阿姨,買份報吧!今天新聞可不少,不能闖黃燈啦……」下午2點,又冷又餓的他,小乞丐般接過爸爸遞來的半個饅頭和一瓶礦泉水,狼吞虎咽。
這小男孩,便是去年因一段在零下13攝氏度的雪地中裸跑的視頻而出名的「裸跑弟」多多,他的爸爸,正是「嚴酷」訓練兒子而被網友所稱的「鷹爸」。「鷹爸」說,賣報,是自己鷹式教育法中的「財商」訓練。
過去一年中,和「裸跑弟」相關的新聞條條彈眼落睛:8月16日,參加青島OP級帆船賽,成為世界年齡最小的國際帆船比賽選手;10月3日,在爸爸的陪同下,勇登日本富士山,拉出一條橫幅:「釣魚島屬中國,我要登島去釣魚」……
「鷹爸」不斷炒作?質疑從未停止。然而,當記者走近「鷹爸」父子幾天的日常生活時,「鷹爸」由衷地說:「媒體能不能不要老盯著那些奇怪好玩的,而是全面關注下我的教育探索?」
當前多多的另一身份,是南京市中小學生學習力研訓中心的研究對象,採用了全市獨一無二的上學方式,中心主任谷力說:「多多註定要一直當個特殊的孩子。無論探索成功與否,都會給後來者啟示。」
最近一次數學測驗,多多考了61分
對於這個成績,「鷹爸」說自己很滿意,特意帶多多去了一趟肯德基,儘管他實在搞不懂「肯德基對孩子怎麼如此有魔力」,儘管認為「小孩不能吃垃圾食品」,還是讓多多吃了土豆泥,「只因為孩子喜歡」。
鷹爸名叫何烈勝,是一位擁有十幾億元規模生意的企業經營者,曾當過10年教師。說話時,臉上帶著溫和的笑,口氣卻十分堅定。
去年2月,在一片質疑聲中,鷹爸讓只有4歲的多多成了小學一年級旁聽生。今年9月,在南京市中小學生學習力研訓中心的專家等建議下,對多多採用了全市獨一無二的「教育方式」——上午上小學二年級,下午上幼兒園大班。
谷力解釋,這是為了避免出現中科大少年班曾經遇到的問題:一群只有十三四歲的高智商少年上了大學,但情商並沒有得到很好發展,導致進入社會後出現了問題。希望多多獲取一種平衡方式,既可以讓智力發展水平較好的他早些學習文化課,又可以在和同齡夥伴的交往中更快樂地成長。
研訓中心曾用8歲孩子的智力量表對4歲多的多多做過測試,在最高成績135分的情況下,多多得了128分。這意味著,多多的確智力超群。
在那張得61分的考卷中,有這樣一題:一堆箱子的總體積是30立方米,每個箱子是6立方米,請問有幾個箱子?
多多在題目下方寫:6×5=30,換來一個大大的叉號。
他認真地抄上正確答案:30÷6=5。
問他懂了嗎?他撓撓腮,笑嘻嘻:「之前就知道,寫錯了。」
鷹爸說,如果考試時老師用口語將題目解釋一遍,他的正確率就會高很多,能超過90分。只是到了二年級,老師就不再採用這種針對一年級學生的考試方式了。
數學老師發現,多多的口算能力在班上都是領先的,就是考試時在一些題目的理解上,會有些問題。即便這樣,她還是給多多爸爸打了電話:「孩子進步了,不容易,要表揚他一下!」
多多現在班上成績屬於中下等,1米14的個子,在一群普遍1米3—1米4的8歲孩子中,只到別人肩膀。
排隊時,他鐵定站在最後,小小的個子,始終一張笑臉。
什麼是鷹式教育
「鷹爸」解釋,當幼鷹長到足夠大的時候,老鷹會狠心把它趕下山崖。當幼鷹往谷底下墜時,會拚命拍打翅膀阻止自己繼續下墜,同時也掌握了基本的飛翔本領。要說鷹式教育的極端,則體現在對「斷崖」環境的塑造和選擇,更體現在家長內心的忍耐和對孩子所謂痛苦的承受。但遵從孩子內心訴求,從不採取暴力。
「這僅是核心。鷹式教育包含了健商、智商、情商、財商、德商、逆商、膽商的『七商』訓練,內容豐富。比如德商,又有孝順、愛心、尊重、正直和寬容訓練。」
「鷹爸」最看不慣的,是總把孩子抱在手裡的「熊爸」,「如果我的教育方式傳播出去,讓10%的家長對孩子嚴格一點,10%的家長溺愛少一點,能影響到20%的人,『拋磚引玉』的目的就達到了」。
他多次參与抗震救災和其他慈善事業,捐款超過千萬元。但現在覺得,傳播自己的教育理念,是更有意義的「教育慈善」。
然而,網上的質疑甚至辱罵聲,遠超過了對他的支持讚賞聲。
有網友直接在微博上罵他「腦殘」,鷹爸也不刪帖。他說,我的嘗試本來就有爭議。爭議越大,對現有教育理念的影響衝擊越大。很多批評出發點是好的,大家關心我兒子,我要感謝。這些批評也像一面鏡子,讓我反思自己的方式不成熟的地方。
對質疑最多的「狠心」,鷹爸反問:「哪個父親不心疼兒子?更何況我41歲得子,孩子是一出生就被判為可能『腦癱』的早產兒?正因為此,我必須鍛煉他的身體、磨練他的意志、培育他的心智。我的狠,在於讓他穿上溜冰鞋、讓他登上帆船那一刻的鬆手,為他創造鷹式教育環境。」
現在回想那段網上走紅的雪地跑步視頻,他說是偶然中的必然。「多多從保育箱中抱出來第10天,我就堅持讓孩子游泳,水溫控制在25攝氏度。多多兩歲時,就跟著我爬紫金山,累了就歇一歇,自己堅持爬到山頂。我每天還陪他進行其他訓練,諸如3公里快走慢跑,練習滑輪車、自行車、武術……估計不少上網都要紅。」
5歲的多多,體質已很好,長這麼大,沒再進過醫院。
學這麼多吃得消?「鷹爸」說,孩子4歲前,興趣沒真正形成,多種嘗試是為了綜合訓練孩子的大腦和身體。能堅持,說明他有興趣能適應。
「鷹爸」希望,兒子以後成為這樣一個人:擁有健康的身體,寧靜的心靈,和諧的人際關係,實現有價值的人生目標和財富自由。
多多是個活潑的男孩
他見人不怕生,會很有禮貌地打招呼,然後拉著你玩。
第一次去他家裡採訪,他踩著小凳去拿餅乾。然後,逐一分給大家,最後才給自己。
他想看動畫片,讓記者抱著他摁電視頂端的開關,然後指指身邊一張椅子:「阿姨,你坐這兒吧。我可以一邊看電視,一邊回答你的問題。」
「你最喜歡做什麼?」「玩。」
「你喜歡上小學還是幼兒園?」「幼兒園。」
「爸爸讓你在雪地上跑步,你冷不冷?」「阿姨你說冷不冷?」
「你知道去爬富士山是為了什麼嗎?」「鍛煉身體!我以前就爬紫金山的。你可以去看網上那段視頻。」
「你元旦去賣報感覺怎麼樣?」「累死了。你要買份報嗎?一塊錢一份。」
再問就不回答了,全神貫注地進入了動畫片世界。
看完后,他就在屋裡跑個不停,因為學了「跆拳道」,還拉著人要「比武」。
第二次見他,是學校組織的游泳比賽現場。
換泳衣時,小小的他最後一個才出來,顯得安靜了許多,原來一件泳衣怎麼也找不到了,只得勉強套上一條大點的。
比賽項目是25米自由泳,手扶氣墊,雙腿打水。也許情緒受到影響,第一回,多多落在了後面。只見他抿著嘴,眼含淚花,問教練「還要游幾圈」,第二回,就游在了中間。
之後,出乎意料的事發生了,多多居然主動提出還要游。就見空曠的泳道上,一個孤單小身影,足足遊了4個來回。
班主任吳老師說,多多在5歲同齡孩子中是超群的,自理能力很強,注意力集中,能基本跟上8歲孩子的文化課進度不容易,和班上同學相處也不錯,一些懂事的女孩還會照顧他,就是小手寫字速度慢,作業考試會比較吃虧。
臨走時,多多用力抱住吳老師,親昵地靠了靠。
「鷹爸」這一年挺糾結
說起網上流傳的那篇《開學一月摧毀六年教育觀》,「鷹爸」嘆了口氣:「我太贊同了。」
在「鷹爸」的觀念里,學習成績不名列前茅,一點關係也沒有,哪怕只有六七十分,但孩子的綜合素質高更重要,「我不是培養應試的精英」。
然而他發現,儘管和其他學校相比,這所國際學校已相當重視綜合素質教育,但在大環境的影響下,孩子們還是不得不應付各種考試卷。
更讓他困惑的是標準答案。「有道很複雜的數學題,多多用珠心算很快就算出了答案,可因為他沒有列算式,一分沒得到。」
「有的題目列方程很容易算出來,孩子很快能學會,但考試要求一定要用規定的方法,有這個必要嗎?」
「有些知識要反覆學好多遍,浪費時間。孩子有這個時間,不如進行『七商』訓練。」
「有時候我真怕,這種方式對多多這樣的孩子殺傷力更強,禁錮他的思維。」
另一方面,他又有些理解:「畢竟學校是大眾化教育,要兼顧大家。當前中國最公平的依然是考試。分數面前人人平等。」
他說:「有朋友向我建議,能不能組織一個針對孩子的教育培訓機構?可惜我沒有時間。」
「鷹爸」現在的想法,依然是讓多多繼續上學,哪怕成績勉強跟上,也是知識熏陶和體驗,而幼兒園裡的玩耍,是為了與同齡夥伴的心靈溝通。
按專家建議的模式,以後的多多會繼續小學高年級和低年級同時學,然後初中和小學高年級同時學……
「我強烈呼籲,國家應更加重視智力超前孩子的精英教育。我沒說讓多多10歲上清華,但覺得按照我的教育方式,小學課程一年能學完,初中高中三四年能學完。」
多多幼兒園的孟老師,則對這樣一件事印象深刻:「有天上午,幼兒園安鸌約旱那咨砭K咚甑氖焙潁幸荒甌患難誶灼菁遙灼荻運難細裱盜煩蹕胂螅好刻燉狀蠆歡卦縞?點晨跑、練珠算、寫大字、畫畫。「當時覺得好累,對親戚恨得要命。可我成年以後,最感激這位親戚。晨跑鍛煉體質,珠算訓練大腦,寫大字訓練注意力。我能取得今天的成績,那段經歷讓我受益無窮!」
「鷹爸」為多多制定的未來規劃,是當一名企業家。
這一點,似乎得到了孩子的認同。問起「長大后想做什麼」,多多說:「當企業家,賺很多錢,還能幫別人。」
「鷹爸」已為此做了很多準備。比如這次街頭賣報。他拿出一本記賬本,上面清楚地記錄著:每份報紙,價格1元,成本0.7元,利潤0.3元,一共100份,利潤30元。
「我不僅把賬目寫給多多看,還詳細分析情況:同樣在小區門口,下午比上午賣得好;同一時間,地鐵口比小區賣得好;多多嘴甜一點比不說話賣得好,以此告訴他做生意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那天的另一個收穫,是多多餓到兩點才吃,讓有時不好好吃飯的他知道「吃飯不容易」。
孩子對這些訓練似懂非懂,只知皮毛,「鷹爸」不以為意:「知識需要傳承,我現在教給他10句話,他能聽懂一句,我就很滿意了。廣種薄收,潛移默化。」
爬富士山那次,雖然多多到現在也說不出所謂「保釣」的含義,但他的意志力卻讓同去的23歲表姐大為驚訝:「15小時山路,海拔3000多米,我累得不想上去,多多居然邊爬邊為我鼓勁!」
「鷹爸」想好了自己的角色定位:多多10歲之前,會嚴格按照我的規劃行進,家長是教練;10歲到16歲,我作為參謀長,允許多多獨立思想介入;16歲以後多多將以他的思想決定他的行為,我只是顧問;20歲以後,我成為觀眾,為他喝彩,為他療傷。
隨後,他有點痛心地提高了聲調:「可惜很多家長搞反了。小時候放任不管,長大發現出問題了,再對孩子指手畫腳!」
「鷹爸」教育,可以複製嗎
谷力說:「鷹爸為孩子花了那麼多精力,十分執著,難能可貴。方法值得借鑒,但不適合每個孩子。」
根據谷力觀察,多多是位機靈、話不多、動手能力強、擅長體育、注意力持久的孩子。在同齡孩子中,綜合能力較高。目前特殊的教育方式,需在家長、學校和專家等各方有效配合下才能達到理想效果,切忌「以考分論英雄」。
專家給「鷹爸」的建議是,爭取發展孩子的獨立興趣。對孩子嚴格教育有助樹立孩子的規則意識,但要避免孩子服從中埋下仇恨的種子。「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比如當他完成任務后,抱抱他、親親他。」
在家裡,「鷹爸」讓多多讀一段課文,一直笑眯眯地看著他,之後愛撫地摸摸他的頭。房間的牆壁上,一張拿破崙騎馬的畫,同樣惹眼。
「鷹爸」說,自己也在摸索,戰術上也許有失誤,但戰略正確。希望更多人有選擇地參考,因為未來社會需要有毅力、能擔當的人。他一位朋友受到啟發,從以前天天汽車接送4歲孩子上幼兒園,到每天陪孩子走一小時,開始孩子不適應,現在孩子體質明顯增強。
也有位鄰居,想讓孩子像多多一樣,學習各種技能,可堅持幾個月就不行了。「孩子堅持不了,90%以上是父母意志不堅定,心軟。」「鷹爸」固執地認為,每位孩子都可以訓練出來,「我兒子生下來被判可能腦癱,哪有什麼天賦?為什麼帆船教練說他方向感好?因為我從小就對他進行前庭訓練,在他盪鞦韆時用動感卡片給他識字,溜冰保持小腦平衡。為什麼你覺得他有禮貌?因為他上幼兒園時,我就讓他學會分享,常帶吃的給別的小朋友,每天20分鐘情商訓練……」
多多所在小學的外籍校長保羅認為:「每位父親都有一套教育孩子的方法,哪種方法最好?適合自己孩子的最好。鷹爸沒有觸犯法律,通過挑戰孩子體能極限的方式鍛煉孩子的身體和意志,孩子也能堅持下來,就無可厚非。目前看來,多多性格也很陽光。」
保羅說,在歐洲,對孩子進行極寒訓練、帆船運動,都很平常,但方法一定要講究科學。可在中國,為什麼很多父母那麼捨不得孩子?也許,適度向「鷹爸」靠一靠,並非壞事。
不過,他更希望包括「鷹爸」在內的家長都思考兩個問題:「你的孩子開心嗎?他是不是真正學會了做自己?」
來源:阿波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