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條例爭議:香港遊行人數超百萬創下紀錄 警方拘捕數人動用胡椒噴劑

2019年06月10日 9:16

轉自:新世紀,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

林祖偉BBC中文

條例紀錄:市民在擔心甚麼?

成千上萬的香港市民周日(6月9日)上街遊行,抗議香港修訂,他們擔心修例后,身在香港的人會被移交到中國大陸受審並遭遇不公平審訊。

主辦單位香港民間陣線(簡稱民陣)于晚上約9時半公布,有103萬人參與這次示威。這次示威遊行成為1997年主權移交以來,香港最大規模的遊行。香港表示,最高峰時約有24萬人參加遊行。

跳過 Facebook 帖子 用戶名 BBC 中文網(繁體)

結尾 Facebook 帖子 用戶名 BBC 中文網(繁體)

香港政府官員此前稱遊行人數不是重點,無意收回草案,並強調草案只包括嚴重罪案,不會影響集會、新聞,亦不會削弱營商環境,能夠保障人權,並確保司法獨立。香港保公益撐修例大聯盟稱,收到約71萬市民網上聯署,支持修例。香港中環碼頭附近亦有約20艘漁船在維港巡遊,支持政府修例。

草案將在星期三(12日)在立法會大會恢復二讀,立法機關在建制派議席佔優勢的情況下,如果沒有任何建制派議員選擇棄權或反對,難以阻擋草案獲得通過。

在這次遊行期間,合共了7人,分別涉及普通襲擊、刑事毀壞、襲警等罪名。

香港警方表示,在晚上約7時半,有5至6名戴口罩男子,衝出外夏愨道的西行線,企圖佔領有關主要幹道,現場警員曾阻止,遇到反抗,在警告無效后,其中一名警員使用胡椒噴劑,涉及數名男子向金鐘道方向逃去。警方嚴厲讉責有關行為,對遊行人士及道路使用者造成危險,絕不姑息,強調會嚴肅跟進。

,圖片版權GETTY IMAGES
Image caption一位示威者和警察發生衝突

遊行人士的不滿

在30多度的烈日當空下,大批香港市民身穿白色衣服,撐著黃色雨傘,打著“反送中”、“林鄭下台”等標語,要求政府撤回草案。遊行人士表達對條例的不滿,也在宣洩對政府的不信任,以及擔心新聞、言論自由日益惡化。

遊行原定下午3時從維多利亞公園起步,前往香港立法會,但由於參加人數太多,隊伍需要提前出發。多個地鐵站實施人潮管制,截至6點多,起點銅鑼灣仍然塞滿人群,有些遊行人士一度被困在同一地點超過一個小時,警方最終要開放更多條行車線。

6月9日香港反逃犯條例大遊行圖片版權GETTY IMAGES
Image caption遊行現場有人士扮演“逃犯”。
6月9日香港反逃犯條例大遊行圖片版權GETTY IMAGES

的法治不太可信,我們怎麼可以把人送過去?”任職公關、舉家參与遊行的黃女士對BBC中文說,“你看劉曉波、、桂民海、林榮基?我隨便就可以想到中國法治失敗的例子,你叫我們怎麼相信?”

她帶10歲的小孩參加遊行,說“這是一個最好的公民教育課,可以教他如何看清中國與香港之間的不平等關係……香港是司法獨立的地方,中國不是,如果我們容許把犯人移交到,他可能被虐打、可能被不合理地被關很久。就算他犯下大錯,也應該要有公平審訊,所以我反對這個條例。”

“是的,我們普通市民很大機會不會被移交,但人物、記者、非政府組織,他們首當其衝,這影響到我們看的新聞、影響到我們的生活,中國政府最終目的就是要嚇唬我們,讓我們不敢說話,我們是應該有免於恐懼的自由。”

的士司機馬先生說,自己刻意不上班,第一次出來遊行。他承認自己對修例內容不了解,過往不多參与政治,是“不會投票的人”。但他覺得近期香港“荒謬的事情太多”,常常聽到香港政府官員以及建制派人士發表“中國法治很好”的言論,讓他感到匪夷所思,“這是黑白是非不分,我就算沒有機會被送到大陸去,我也不希望這個社會在說一些這麼明顯的謊言,我不想自己的女兒活在謊言之中。”

,圖片版權BBC CHINESE

香港政府原先以一起台灣的殺人案作為修訂逃犯條例的原因,但台灣當局表明不會接受香港修改《逃犯條例》下作出安排,甚至不排除對香港發出旅遊警示。香港政府之後作出修訂,要求由“中央機關”提出移交要求,但沒有回應哪一個是台灣的“中央機關”,被廣泛解讀成港府其實無意處理台灣的殺人案。

之後,香港保安局長李家超、港澳辦主任張曉明等官員,以香港可能成為“逃犯天堂”作為條例需要通過的理據,但政府後來建議把罪行門檻由3年提升至7年,遭外界質疑是自相矛盾。

任職公關、約30歲的陳小姐認為,香港治安良好,並不覺得是“逃犯天堂”,“可能只是大陸貪官逃過來香港”。

“這條例到底對香港有甚麼好處?要這麼焦急嗎?多一點諮詢也不行?真的很難說她(林鄭月娥)沒有政治任務,”陳小姐說,“如果修例通過,那就是一國兩制已死,我們與其他大陸城市沒有任何分別。”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學者馬岳及傳播學者李立峯分別撰文表示,條例對香港市民並沒有明顯的好處,其中,馬岳質疑“似乎有好處的只是特區高層要效忠中國政府” ,對比起高鐵、大規模填海的“明日大嶼”計劃,條例沒有經濟利益可以吸引香港人支持。

,圖片版權EPA
中環地鐵站的人流圖片版權BBC CHINESE
Image caption由於參与示威人數太多,多個地鐵站要實施人流管制。
,圖片版權BBC CHINESE
Image caption香港立法會附近,遊行人群打出反對逃犯條例修訂的手勢。

香港的政治環境

由於香港立法會中,建制派佔有優勢,預計草案能夠輕易獲得通過,香港的反對聲音無法從立法機關體現出來,而當中聯辦發聲支持修例之後,香港主流商會和代表商界的議員,也“歸隊”不再發出反對的聲音。香港政府為商界剔除了一些商業相關罪行,以及把罪行門檻從3年提升到7年。

香港市民這次要上街發聲,其中一個原因是已經沒有其他方式表達不滿。

任職科技行業的香港市民陳先生說,香港的政治環境在“佔中”后讓人感到絕望,香港人好像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看著這個城市不再像以前那樣講道理、講法治,自己擔心香港最終會變成中國另一個普通城市。

“立法會可以隨意禁止議員參選,我們選不到心儀的代議士,一些示威者不是坐牢就是到外國尋求庇護,香港以前不是這這樣的,”從事建築業的陳先生帶著3歲的女孩說,“現在剩下的就只有走上街頭,雖然佔中都沒有成果,但如果不花幾個小時出來,我實在過不了自己那關,我至少要為女兒她們那一代做一點事,對吧?”

這場“佔中”后最大規模的抗議活動,被視為香港走出“社運低潮”,市民在上街抗議時,少了一點“功利主義”,對能否迫使政府讓步不抱希望,只是認為“該表態時仍然要表態”。

陳先生說,“我們要抗爭到底,如果我們現在也不珍惜僅有的言論和集會自由,將來甚麼都沒有的時候,我們對不起下一代。”

香港目前與20個國家簽有長期引渡協議
Image caption香港目前與20個國家簽有長期的引渡協議,但就沒有和大陸、澳門、台灣方面有相關協議。

各界擔憂

這次反對逃犯條例中,多個專業界別及民間自發地進行聯署、集會等抗議活動。

其中反對聲音最大的來自法律界。香港大律師公會以及立場偏保守的香港律師會,都發表聲明表達關注,認為政府不應急於立法。香港法律界早前亦發起“黑衣遊行”,數以千計的法律界人士,包括資深大律師及前高官出席,抗議修訂條例。

PROTEST圖片版權AFP

雖然香港政府再三強調法庭能夠把關,但法律界人士擔心,中國過往有安插非政治罪名的前科,而香港法院只是審理表面證據,無法判斷個別個案是否涉及政治。

甚少發聲的宗教界也罕有地有教會發聲明反對修訂條例。香港記者協會及四個新聞相關的組織,擔心修例影響記者及中國消息來源的安全,削弱香港的,造成寒蟬效應。

發文者:NCN管理員 發布時間:6/09/2019 09:05:00 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