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叔今年56歲,十多年前確診糖尿病,一直遵醫囑用藥,聽醫生說要控制飲食,便在網上查詢了食物的升糖指數表。
他發現饅頭、米飯等主食的升糖速度很快,就決定以後戒掉主食。
隨後被診斷為酮症酸中毒,幸運的是就醫及時,不然可能會危及生命安全。
這樣的結果讓陳叔難以接受,明明是為了控制血糖才不吃主食的,怎麼反而把自己送到了醫院?
糖尿病患者一般會建議讓多吃菜少吃主食,但有的人卻只吃菜不吃主食,長期下去會有哪些危害呢?
發表在《柳葉刀公共衛生》上的一項研究,通過對43萬人進行了數據分析發現,全天攝入總能量中碳水化合物攝入超過70%或者低於40%,都會導致死亡風險增加,也就是說主食吃太多或太少都會減壽。
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康志強提醒:長期不吃主食可能會帶來下面幾種危害!
1、肌肉流失
長期主食攝入不足,身體可能會無法維持原先的代謝循環,從而加速肌肉的流失。
長期沒有主食攝入可能會導致低血糖,還會導致脂肪不完全代謝,產生酮類物質,從而引發頭痛、噁心、嗜睡、乏力等酮症酸中毒癥狀。
3、影響睡眠
長期主食攝入不足,會影響胰島素的分泌,增加失眠風險,而睡眠太少容易引發胰島素分泌紊亂,從而出現胰島素抵抗。
4、反應遲鈍情緒低落
主食能夠提供碳水化合物,而長期不吃主食會導致碳水化合物攝入不足,從而引發反應遲鈍、情緒低落等癥狀。
長期不吃主食還會影響性激素水平,女性可能會被月經紊亂困擾,男性則可能導致性功能障礙、精子數量變少等癥狀。
6、多種疾病風險增加
長期碳水化合物攝入不足,可能會誘發阿爾茨海默病、糖尿病、惡性腫瘤、心臟病等多種疾病的風險。
7、導致營養元素缺乏
長期不吃全穀物、雜豆類等粗糧,會導致維生素B缺乏。
建議糖尿病患者每天要攝入250—300克的主食,輕度體力勞動者主食量應該是每天350—400克,重度體力勞動者的主食量應該是每天450—550克。
另外,還要注意粗細搭配,盡量少吃米糊、稀飯、粥等食物。
二、白米飯是「垃圾食品」、「最差的主食」?
白米飯升糖指數超過80,吃多了很容易引發脂肪堆積,而且營養比較單一,因此白米飯可以說是垃圾食品之王。
事實上,正常人本身有自我調節能力,吃白米飯並不會影響健康。而且糖尿病不是單憑吃米飯吃出來的,主要與營養過剩、運動不足、生活習慣不健康等引發的代謝功能失調有關。
那米飯還能吃嗎?
當然還是能吃的,米飯中的澱粉能分解為葡萄糖,更好的為人體供能。長期不吃米飯等主食,很可能會引發代謝紊亂或影響大腦功能。
大米本身是一種營養價值豐富的食物,但精加工會導致大米本身的營養破壞流失,長期食用過度加工的米飯,會增加便秘、肥胖、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的發生風險。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劉健指出:想要健康的吃米飯,要注意下面這四點!
1、別煮太爛
米飯如果煮得太爛,會導致消化速度變快,血糖升高,因此烹飪米飯時要避免煮的太爛。
蒸米飯時可以搭配燕麥米、雜豆類、薯類等粗糧,以增加膳食纖維、維生素、蛋白質等物質的攝入,從而預防肥胖、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等。
3、細嚼慢咽
吃得太快會導致血糖濃度短時間內快速升高,建議吃飯時要盡量細嚼慢咽,多吃高纖維蔬菜,減少血糖的撥動。
4、控制總量
主食雖然不可少,但要注意控制總量,建議控制到每次七分飽為宜,更有益於健康。
來源:腫瘤的真相與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