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繁華了!29張彩色老照片:80多年前的廣州 中共所謂的舊中國真相

2024年07月06日 20:12

也許,每個到過的人,都會驚嘆於她現代、時尚和繁華的氣質,以及海納百川的包容性。小蠻腰廣州塔,讓多少人魂牽夢繞。

千年商都廣州歷史悠久,海上絲綢之路也從廣州開始的。在清代,廣州被譽為「金山珠海」、「天子南庫」,預見了今天的繁榮。

一座城市,因為有歷史而厚重。那麼,過去的廣州,是怎樣一番景象呢?

下面這組老照片,確切地說是明信片,拍攝於上世紀30年代。內容包括了當時廣州的街道、建築和人文風貌。看了之後一定會驚訝到你:「80多年前的廣州,太繁華了!」

上世紀30年代的珠江風貌。廣州人以珠江為界,珠江以南稱「河南」,以北稱「河北」。河南就是現在的海珠區。但很多「老廣州」從來沒有停止過「河南」這種叫法。

人都說,一座城市有水才有靈氣。美麗的珠江,穿城而過,江水默默滋潤著兩岸廣州兒女的心田。這張照片,是在珠江西堤一家樓頂露天餐廳拍攝的。

站在樓頂上,遠眺廣州城。一座座樓房高低錯落、鱗次櫛比,一眼望不到盡頭。最遠處那座山脈,是白雲山。

白雲山位於廣州市的東北部,是南粵名山之一,自古就有「羊城第一秀」之稱。白雲山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照片中這座古塔,是廣州名剎六榕寺花塔。六榕寺,始建於梁大同三年(537年)。花塔,塔身高57米,11角形。外9層,內17層,是廣州最有名的古代高層建築。

花塔前矗立著一座三間四柱石牌坊,建造於1919年,中間題額「曹溪法乳」四個大字。兩側分別是「塔影」和「鐘聲」。六榕寺為廣州佛教五大宗林之一,聲名遠揚。

30年代,珠江對岸是一座碼頭,邊上停泊著兩艘白色巨型輪船。珠江水面上,大小船隻來往穿梭,一派繁忙的景象。

照片中最高的建築,是當時的大新公司大樓。創建於1918年,為民國時著名百貨公司。解放后重建更名為南方大廈。照片中還能看到郵政局所在地。

上世紀30年代,站在廣州北郊的觀音山上,遠眺廣州城,風光秀麗。觀音山,又稱為越秀山。海拔高度只有70多米。

廣州是一座擁有豐厚歷史底蘊的城市,越秀山就是其中濃重的一筆。山上至今留存有悠久的

站在高處,俯瞰廣州城區。遠處,在高樓叢林中,矗立著一座雙尖塔哥特式教堂。它就是位於一德路的天主教聖心堂,俗稱石室,始建於1863年。

如今,這座古老的教堂仍然存在。很多人會來此拍攝外景留念,也經常會有新人來這裏取景拍攝婚紗照。

這張照片也是拍攝於珠江邊。岸邊停泊著很多大小船隻,江水煙波浩渺一眼望不到盡頭。遠處,橫跨在江面上的那座鋼鐵大橋,就是當時的海珠橋。

兩名當地時尚美女身穿旗袍,手拉著手從海珠橋上走過。高大的鋼架橋結構清晰可見,看上去非常壯觀。大橋橫樑上「海珠橋」三個大字十分醒目。

海珠橋,始建於1929年,是廣州的第一座跨江橋。該橋由馬克敦公司承建。時稱”珠江大鐵橋”。又因其臨近”海珠石”,改名為”海珠橋”。是當時的廣州的地標性建築。

30年代,位於廣州沙面租界的「西橋」,也叫英格蘭橋,是一座三孔磚拱橋。該橋於1861年建造,是廣州最年輕的「古橋」。沙面西橋,應該算是「北橋」,是沙面北街與對岸的過河通道。

照片中,這座摩天大樓,是位於廣州長堤大馬路的愛群大酒店。該大樓始建於1934年,高15層,是當時廣州最高的建築。解放后,大樓又進行了多次擴建。

90年前,廣州景象。碼頭上矗立著一座三間四柱牌坊,門額上書四個大字「鎮記碼頭」。碼頭邊上,停滿了大小船隻。牌坊前面有不少小販在擺攤,看上去很熱鬧。站在高處,目光越過鎮記碼頭,珠江煙波浩渺。河南風光旖旎。

照片中是30年代廣州的惠愛路,最初只是一條街。到了40年代,更名為中山路。即現在的中山五路與廣大路交界一帶。如今,在這條街上,還能看到一些帶有「惠愛」字樣的店鋪。是啊,有些路名雖已消失,但它們的名稱以另外一種方式得以延續。

這張照片,拍攝的也是珠江風光。江面上,大小船隻來往穿梭。江對岸,高樓林立,現代化都市風貌已經呈現出來。廣州的繁華,與生俱來。

珠江邊上,停泊著一些帶有棚子的小船,船頭插著五色旗。這就是疍民的船隻。「疍民」們吃住都在船上。「疍民」,是廣州中一支重要的組成部分。

船是他們的家,另一個家就是在水邊或者岸邊上搭建起來的水棚。「疍民」不得陸居,不與陸上人通婚。

這張照片,原有文字說明是「東堤大通」。街道筆直,一眼望不到盡頭。街道兩側大多數都是歐式建築,沿街店鋪都在開門營業,廣告牌子有的寫的是英文。街上黃包車一輛挨著一輛,還有汽車。

來源:歷史圖館

80多年前,海珠橋近景,看上去非常壯觀。然而,1938年侵華日軍派遣飛機轟炸廣州,橋樑中孔梁開合機械有所損壞。1949年,國民黨將海珠橋炸毀。1950年,廣州重建海珠橋。

上世紀30年代,省財政廳大樓前景象。該大樓始建於民國四年(1915年),大樓坐北向南,是早期興建具有歐美古典建築風格的近代建築。如今,這座大樓依然存在。

80多年前,廣州中華路(四牌樓街)上景象。四牌樓,始建於明嘉靖十三年(1535)。是位於惠愛大街南北兩側,豎立的惠愛坊、忠賢坊、孝友坊、節烈坊等四座木牌坊。1932年,中華路全線通車。抗戰勝利后,四牌樓被拆卸,異地安置。

照片中這座雄偉的建築,就是位於廣州的中山紀念堂。位於今越秀區東風中路。該紀念堂始建於1929年,為八角形宮殿式建築。現該紀念堂已成為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與南京中山陵齊名。

廣州是一座有著深厚歷史積淀的城市,這是位於今廣州荔灣區的華林寺內的羅漢堂。

華林寺,始建於梁武帝普通八年(520年)。羅漢堂內有各種神態不一的五百羅漢泥塑像。其中還有一尊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的木雕像在內。

照片中這條繁華的街道,就是當時的太平路。因附近有太平橋,道路因此得名「太平路」。

過去的太平路,靠近十三行,十分繁華。一直是廣州著名的商業區之一。解放后,太平路逐漸衰落。而太平橋舊址對面的狀元坊倒成了商業旺地。

30年代,海珠南路熱鬧景象。海珠南路,老廣州的味道,一條承載了老廣州歷史的騎樓街。

海珠南路位於廣州市的老城區越秀區,與一德路相連。如今,隨著很多現代大型購物商場出現,海珠南路這些老街道,便漸漸被人遺忘了。

80多年前,廣州長堤大馬路碼頭景象。碼頭大門上有「華佗廠生油」字樣。碼頭邊上,停泊著船隻,很多人在上下船。看起來,當時是一個很熱鬧的碼頭。遠處,海珠橋清晰可見。

這是位於廣州越秀山上的中山紀念碑。中山紀念碑,高37米,位於越秀山最南端的主峰越井崗上,建造於1929年。中山紀念碑正面,有高七米、寬四米的整塊花崗石,上面刻有漆金隸書的遺囑。

站在越秀山上向西望,廣州城市面貌盡收眼底。越秀山,又名越秀公園,以西漢時南越王趙佗曾在山上建「朝漢台」而得名。越秀山風光旖旎,元代以來被稱為羊城八景之一。

廣州有一個公園,外地人都知道它叫人民公園,而老廣州人卻叫它。這張照片,拍攝的就是30年代的中央公園景象。公園裡一座雕塑前,聚集了很多人在遊玩。1921年,中央公園開放,開放了近百年,見證了一代又一代廣州人的故事。

越秀山公園裡,兩名年輕女子在椅子上休息。她們長相漂亮,身穿旗袍,看上去很有年代感。

公園內有古之楚庭和佛山牌坊,、四方炮台、中山紀念碑、伍廷芳墓、明紹武君臣冢、海員亭、五羊石像、五羊傳說雕塑像群、球形水塔等景點。

這是位於當時廣州郊區的一處景觀。照片中長方體立柱建築,好像是一座紀念碑。筆者沒有找到相關的文字記載,對此有了解的朋友,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80多年前,廣州珠江邊一個碼頭上,停泊著數不清的大小船隻。遠處,有一艘白色的巨型郵輪。近處的一些小船上,看上去像是「疍民」船隻,上面為何懸挂著日軍的旗子?

寫在最後:

回看這些80多年前的廣州老照片,每一條街道,每一座建築,都帶著歷史的印記。昔日的廣州如此的繁華,今日的羊城是國際超大城市、國際商貿中心、國際綜合交通樞紐。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廣州的未來,會更加美好!

來源:歷史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