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穿褲子嗎?病態審美瘋狂入侵成都太古里

2024年07月10日 23:16

引言

這不是時尚,這是驚嚇!

太古里再次上演「妖魔鬼怪」的狂歡樂園,現在的年輕人已經「瘋」成這樣看嗎……

更可怕的是,不止是成都太古里,這樣的「丑設計」還遍布各地。

「潮」到風濕!

真的很擔心現在年輕人的精神狀態……

陰晴不定的年輕人又掀起了一股胡亂穿衣的時尚風潮,上街總能看見集齊各種「春夏秋冬」穿衣款式,讓人分不清季節。

去年娜扎因私服穿搭被罵上熱搜的時候,雖然也是王菲在1993年的就開始玩的時尚。但網友們大概都沒想到在今年,這是最正常不過的「穿衣自由」了。

穿衣自由,更多的是希望通過外在的展示來表達不同人內心的個性態度,儘管有部分展示的是一些非主流潮流,但是看著賞心悅目,倒也無傷大雅。

也有一句話事是「穿搭潮人千千萬,太古里佔了一半」。

太古里也被稱為年輕人的時尚潮流聚集地,在太古里街頭也總看到一群拿著攝像機的「老炮兒」們,在圍著時尚達人拍照。

旋渦中心,基本上都會站著一位主角,站在中心享受著機槍掃射般的「咔噠咔噠」的快門聲。

雖然說很多街拍現場,都是有導演有群演的,配角的位置都是安排的,規模可以比得上小劇場製作了。

甚至還有在攝影師的安排下,來回不停地走了十幾個來回,只為了一個裝作發現被「偷拍」的驚訝狀態。

但不得不說,社會潮流這東西太虛無縹緲了,上面的東西雖然是可以安排的「街感」,但正所謂「美的東西各有各的美,丑的東西也能丑出想象力的」。

下面這些確實是看不懂了……

不僅開始越發追求「獵奇」,彷彿誰的造型更炸裂,動作姿勢更出彩就可以獲得鏡頭的注意,獲得極大的滿足感一樣。

還有穿得像銷冠的推銷3人組,在一塊空地上上演一場羅圈腿舞蹈表演,看起來實在是怪的。

成都太古里出現的「群魔亂舞」年輕人,就將時尚都市愣是給「盤」成了一本太古里版《聊齋志異》。

首先出場的1號選手,可以說是今年最具創意的「妖魔風」了。不知是墊高几層枕頭才能琢磨出這個「無頭阿童木」的造型。

大紅靴子一穿,走出六親不認的步伐。

與上面的「無頭」造型不同,下面還有一位大哥在自己的頭上可花了不少心思,5個角的海星愣是被腦袋吃了兩個角。

或者這位大哥可以給「無頭阿童木」也設計一個髮型?這樣就不至於「沒臉」了。

還有穿得跟一朵霸王花一樣的潮男,網友:旁邊的朋友如果被綁架了就眨眨眼。

風的褲子疊穿風,一身傲骨顯示出腸胃很好不怕竄稀的自信,而旁邊路人不可思議的眼神可以說很符合鏡頭前的各位觀眾了。

不得不說,西海岸的「瘋魔」終究還是遠赴千里來到了成都太古里,累到褲子都抽不起來了。

不僅如此,這兩位帽子堅決不能戴正的時尚青年彷彿怕別人不知道他們的存在一樣,這麼多層褲子都限制不住這4雙「柯基小短腿」,直接哪裡人多往哪兒走。

不僅如此,還直接在旁邊的旁邊跳起來舞,看完小編都打字都打不下去了,這裏不做解釋,各位請自行觀看,畫面太具衝擊力了。

如果說這就算是風靡全球的「西海岸風」的話,說實話,不要也罷。

西海岸風可以說是街頭時尚和嘻哈穿搭風格的一種結合,一般指的是幾個西部沿海地區,不同人群的文化碰撞而產生的新潮流。

但是人家的西海岸風是這樣的。

而這兩位年輕人學的西海岸穿搭卻是另外一種分支。

其中一種說法是愛說唱的流浪漢,因為害怕衣服丟了,所以只能將自己的「家當」全面穿在身上。

還有一種說法是這其實屬於沙基褲的「升級版」,而沙基褲提不上的褲頭和出彩的內褲,都是因為褲子破了,不會縫沒錢買,就只好一件套一件的掩蓋破洞。

直到套得太多褲頭支撐不住,往下滑落漏出內褲……

而另一種說法是,這樣的穿搭起源於監獄,為了避免犯人打架鬥毆,就沒收了他們的腰帶,讓他們想「造反」的時候不得不考慮自己的褲子會掉的問題。

或者只能一隻手提褲子一隻手打,至少能減少50%的傷害屬性。

但不管是哪種說法,聽起來都不是什麼「好玩意兒」,這樣的文化還是留給本地人自己玩就好了。

畢竟在我們自己的文化裏面,穿成這樣是要被媽媽揍的。

以前的成都太古里是時尚前線,是國際潮流都市,向全國各地乃至國外的遊客展示國內年輕人時尚文化和健康活力的地方。

但被這群嘩眾取寵的「潮男潮女」硬控了幾年後,很多外地人都忘記了真實的太古里。

這裏不僅沒有「妖魔鬼怪」、也沒有那麼多的「長腿美女」、也沒有浮夸的劇情,也沒有那麼多的「王思聰」,有的只是普通人逛街的日常。

而對於一些成都本地人而言,太古里也慢慢變成一個他們自己都不認識的「第二個成都」。

丑時尚崛起,有問中式美學的意見嗎?

2024年火爆全網的,不,「尷尬」全網的經期裙,可以說是最讓人看不懂的時尚了,鬼才設計師為什麼會把「生理現象」當成一種潮流呢?

如果要宣揚女,正視自己身體的變化的話,那倒大可不必。「力量」一詞的展現方式有很多種,但絕對不會是這種。

來源:品牌觀察官

在國內早期,女性只能在「束胸」的情況下,穿著臃腫寬大的服裝來掩蓋自己,不僅束縛了思想更是限制了女性的身體自由。

當思想解放后,偏向男性化的穿衣設計變成了變成了更加註重身體曲線的表達方式,旗袍整體廓形的設計也朝著更彰顯東方女性內斂含蓄的形象。

從衣服版型到裙擺長度再帶開叉口的位置,每一次變革都彰顯著不同的女性力量。

國內的文化都還沒玩會了,就學起來老外的文化來啦?

更離譜的是與「姨媽裙」這樣直白低俗的怪異風格相比,還有一些打著「」旗號進行的「無性別穿搭」。

雖然說是穿衣自由,但是這樣的風格真的能稱之為「無性別穿搭」嗎,從網友的評論看來可不見得。

秦漢的質樸、魏晉的洒脫、唐朝的明艷、宋代的風雅……不同時期的美學碎片他們是一點都沒學會,倒是學會博流量出圈「撈錢」了。

這樣嘩眾取寵的風氣背後還孕育出了一批「錯位」的丑精神。

口袋裡有錢的,巴不得把自己值錢的家當全貼上價格榜在身上,全身上下都散發著一種由外物支撐的貴氣。

這樣的邏輯甚至蔓延到了歌唱界,定一個韻腳,然後用華麗的辭藻往上套,也不管也沒有美感,反正就是「有那味就行」。

細品一下「霸王收起劍,別姬也已走遠」這句話,咱就是說,「別姬」啥時候成了一個人名……

出現在太古里的「潮男潮女」也一樣,完全不管觀眾的「死活」了,反正自己「夠出格」就行了。

紅配綠沒有美感到沒關係,只要能在普通群眾里散發光芒,目的就算達到了。

在這群出圈的「辣眼睛造型」中,大多數都是年輕人,這就不得不引用網友的一句話來表達大多數的觀感了。

那就是「還是讓你們吃太飽了」。

雖然時代已經進步了,不用再用禮教束縛思想,但是從古人的成人儀式里,是否能對服飾禮儀的重要性,產生一絲思考呢?

男性20歲的時候,便要舉辦成人禮,稱為冠禮。

主要就是為其帶上緇布冠、系好冠纓,換上與緇布冠配套的玄端服出房向來賓展示,通過正其衣冠、尊其瞻視表明已經成年。

而古代女性成年儀式是15歲,稱為笄禮。不僅要盤發挽髻,頭上加笄,為其施首飾,然後女子回房,改服背子。

服飾一直是一種禮儀文化的象徵,而跟著時代的進步,這樣的禮儀雖然不似從前。

但也絕不會是以「浮夸、違反道德」的模樣凸顯「自由」。

除了尷尬的衣服還有尷尬的審美

而因為倒閉而上熱搜的老國貨蜂花,也曾經被網友詬病「丑包裝」,被網友發出靈魂拷問「你自己看看這好看嗎」。

但所幸的是,蜂花的設計在後面愣是被網友板正回來了,把蜂花設計成了買不起的樣子。

但下面的這些「丑設計」可以說不知如何下手……

常德路的店鋪,招牌全被換成了黑底白字。配上路邊的白花,不知道為什麼透露出一股子「陰間」的味道。

不要說是晚上進去吃宵夜了,從旁邊路過都需要鼓足勇氣。

更離譜的是,除了店鋪的招牌,的魔幻蠟像在之前也是狠狠的火了一把。

林黛玉、賈寶玉、妙玉、長這個樣子,別說小朋友會不會被嚇哭了,反正大人都快嚇得奪門而出了。

雖然但是,沒準可以和上海常德路的黑白風組成聯名款。

還有不知道是獅子還是狗的雕像、散發著黑二貨氣質的不明生物雕像。

除了這股「陰間風」,還有番茄炒蛋風。

還有五彩斑斕風,顏色跟跑馬燈一樣,非主流殺馬特的頭髮顏色是在這參考的吧……

這樣雷人、嚇人的審美,不得不說,確實是一場災難。

反觀的水平,就會知道為什麼當初爺爺奶奶們都覺得現在的廣告和電視劇都是亂七八糟的了。

寫在最後

不得不說,成都太古里的上演的「現代版《聊齋志異》」可以說是一群為了博眼球而打造的美感缺失亂象。

最早在中國提倡美育的,是近代蔡元培。他認為藝術教育的首要目的是用美學思想來陶冶人們的情感。

圖為卡爾麥登斯拍攝的20世紀初的小學課外活動

1920年由中華美育會創辦的《美育》雜誌就可以看出,前人一直在為國人的審美教育做奮鬥。

而到了現在,為何出現了這樣毫無審美而言的「妖魔化」現象,恐怕只有當事人才知道這其中的緣由了。

來源:品牌觀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