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第二十屆三中全會7月18日閉幕。《會議公報》顯示,習近平名字出現的頻率僅6次,低於二中全會公報的9次。公報內容與官媒會前高調讚揚習近平是「改革家」形成鮮明對比。據統計,公報正文52次提及「改革」,12次提到「開放」。而二中全會公報消失的「必須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這次回到三中全會《會議公報》。
三中全會本周四下午在北京閉幕。據新華社授權發布會議公報,指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作了重要講話。
《公報》首先表示,面對嚴峻複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發展和安全,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推動和謀划全面深化改革」以及「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有力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繼續推進港澳工作和對台工作。」
《公報》還提到,「要深入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一以貫之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實現經濟回升向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出堅實步伐。」
資深媒體人張爽對於三中全會公報內容感到失望。她接受本台採訪時說,五千多字的公報內容讓人看不到希望:「公報沒有振奮人心的消息,與會前、會中的『改革家』的宣傳、吹捧大相徑庭,雖然落實到『兩個維護』『四個自信』,但是提到習近平名字的次數折半,說明公報的調子較慣例是降低了。一如既往充斥老話空話,唯一給全黨明確交代的是秦剛還是黨員。」
張爽認為,三中全會原本應該是一次中國經濟戰略的會議,但看不到改革措施。
習近平名字出現頻率減少
記者統計公報發現,「習近平」的名字僅出現6次,遠不及去年舉行的中共二中全會公報9次提到習近平。對此,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前法律顧問杜文接受本台採訪時說:「剛剛看了三中全會公報,感覺與我們之前預料的沒有任何差別,沒有任何亮點和具體的舉措。比較實的是確定了一個方向,就是要進一步加強黨的領導,賦予習近平和共產黨更大的權力。公報強調了開放、民眾、法制、環保,包括應對房地產危機、地方債等問題,面很寬,但都是空話套話,缺乏具體的舉措和明確指向,沒有良好措施。這次全會著重在黨,少提了他(習近平),這隻不過是間接和直接的問題,也算是平衡某種不滿情緒。」
不過,在二中全會公報中消失的「必須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表述,這次回到會議公報。
「改革」頻率多達52次表明側重點在國內
縱觀五千多字的三中全會《公報》。「改革」一詞出現頻率多達52次,而「開放」僅12次。《公報》並強調「要堅持黨中央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
對此,浙江文史學者陸強接受本台採訪時說,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公報中提及「改革」52次、「開放」12次,這種提及頻率的差異表明中國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和具體政策中可能會有所側重,比如:「在某些歷史階段,改革可能被視為解決當前問題的主要手段,因此在公報中被更頻繁地提及。例如,當前中國可能在某些領域需要更深入的改革,以推動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目前,國際環境和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可能導致當局的政策的側重點發生變化,比如需要更加註重國內改革以挽救經濟。」
三中全會審議並通過了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關於李尚福、李玉超、孫金明嚴重違紀違法問題的審查報告,確認中央政治局之前作出的給予李尚福、李玉超、孫金明開除黨籍的處分。
記者:乾朗 責編:陳美華 許書婷
來源:RFA, 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