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廣RFI 作者: 小山 ,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
期待已久的中國政策更新並未帶來重大轉變。這份包含 60 條意見的文件是在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的中共中央委員會閉門會議之後發布的。該會議大約每五年舉行一次,又稱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
此次峰會於7 月 15 日至 18 日舉行,當下中國正面臨通貨緊縮、長期房地產危機、債務激增以及消費者和企業信心疲軟等問題。貿易緊張局勢也在加劇,全球領導人對中國出口主導地位的擔憂日益加劇。
這些挑戰已促使一些經濟學家敦促北京方面將重點轉向刺激消費需求,擺脫以犧牲家庭為代價、將資源投入製造業和基礎設施的債務驅動型投資模式。這些經濟學家警告,中國的長期增長潛力正面臨危險。
但此次全會重申了中國對「新生產力」的追求,這是習近平去年創造的術語,指的是中國龐大的工業綜合體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升級。
該政策文件指出,其目標是「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配置創新和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它將「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技術」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
中國官方的國家媒體援引習近平在全會上的講話稱:「整個工業體系大而不強、綜而不精,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
該次全體會議最初預計于去年年底舉行,但卻被毫無理由地推遲。
文件還重申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政府將制定立法改善私營部門的條件,並提出財政和金融改革。
其他政策目標包括增加經濟適用住房、改善年輕人的就業機會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
與大多數此類文件一樣,該文件並未說明中國領導人打算如何實現這些目標,正如黨內官員周五承認的那樣,其中許多目標需要採取本質上相互矛盾的政策。比如,北京方面從未解釋過,在資源主要流向生產者和基礎設施的情況下,如何讓消費者增加支出,或者計劃如何在控制債務的同時刺激增長。
分析師預計將很快出台新舉措的一個領域是地方政府財政,因為政策制定者希望緩解人們對超過 13 萬億美元的市政債務的擔憂,這些債務給金融機構和經濟增長帶來風險。
中國財政部的數據顯示,2023年,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佔全國財政總額的54%,而支出佔86%。三中全會提出了解決這一不平衡問題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