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北戴會議習近平能改變方向嗎?

2024年08月10日 19:34
中共警察
圖為。(圖片來源: Feng Li/Getty Images)

希望之聲2024年8月9日】(記者賀景田綜合報導) 英媒今天報導,神秘的會議正在召開,而中國經濟一個最為棘手的問題能否成為會議重要議程,令投資者關注。這個問題就是如何讓家庭增加支出。在家庭需求疲弱之際,強調的「新質生產力」正在造成,扭曲勞動力市場,不僅讓習所青睞的行業嚴重「內卷」,大量企業倒閉,也加劇了與和歐盟等貿易夥伴的緊張關係。

投資者希望消費問題能列入北戴河會議議題

英國《金融時報》8月9日報導,隨著中共高層8月初在北戴河召開年度會議,投資者希望中共能將把一個最棘手的經濟問題提上議程,這個問題就是如何讓家庭增加支出。

中共政府今年已宣布一系列漸進式措施,以喚醒國內不情願的消費者。上周末,中共國務院發布一份包含20個步驟的支持方案,涵蓋電子競技、護理、小型服務企業融資和郵輪開發等領域。

專家們越來越多地呼籲中國刺激消費,尤其是在第二季度經濟增長突然放緩之後。疲弱的家庭支出影響了工業部門原本強勁的業績。

中共海關總署周三表示,7月份出口同比增長7.0%,低於6月份8.6%,但進口增長速度快于預期,扭轉了下滑趨勢,原因是對海外機械和技術零部件的需求支持了投資的不斷上升。

滙豐首席亞洲經濟學家范力民(Fred Neumann)表示,「出口表現良好,製造業投資仍在穩步增長,基礎設施支出仍略有增長。消費是薄弱環節。」

今年年中出現波動,引發人們的疑問:需求疲軟究竟是周期性的,還是問題更加嚴重。

知名經濟學家、中共央行顧問黃益平上周在網上發表了一篇被廣泛引用的演講。他表示,中國經濟正在從「容易升溫、難以降溫」向「容易降溫、難以升溫」轉變,「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總需求……不再像以前那樣強勁了」。

在上月召開的中共三中全會上,重申了提高生產率的首要任務,主要是通過對高科技產業和創新的投資,以實現到2035年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標。

產能過剩衝擊下 中國製造商破產激增

儘管很少有人質疑提高生產率的必要性,但一些經濟學家擔心,習近平在家庭需求疲弱之際強調對製造業的投資,正在造成工廠產能過剩,並扭曲勞動力市場。

產能過剩衝擊令中國生產商面臨著巨大的問題。對超過50萬家企業的調查顯示,今年上半年工業企業狀況急劇惡化,虧損企業的數量激增了44%。

根據中共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截至今年6月底,約30%的工業企業處於虧損狀態,超過了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的歷史峰值。

由於習近平提倡「新質生產力」,中共政府對製造業的補貼、低息貸款和直接投資集中在一些優先領域。此舉儘管讓中國在電動汽車和鋰離子電池領域領先,產能過剩卻使這些行業面臨巨大破產危機。

中國經濟的走弱和消費下滑,中國汽車銷量在最近幾個月同比下降,與此同時,7月的出口也低於預期。

據英媒《經濟學人》8月最新報導,據估計,去年中國有大約52,000家與電動汽車相關的公司倒閉,比前一年增加了近90%。

中國的太陽能行業也面臨供應過剩。今年,太陽能組件的大多數部件的價格已降至平均生產成本以下。許多行業公司正在縮減生產,另一些則取消了進入市場的計劃。太陽能組件製造商海泰新能源表示,預計價格將進一步下跌。行業的最大生產商擁有足夠的現金儲備,能夠維持生存。

中國半導體行業也正在經歷一次清洗。行業內人士指出,地方政府將投資集中在低端晶元組件上,以「輕鬆贏得市場份額」。這些部分現在供應過剩,許多生產這些組件的公司正在倒閉。

根據企查查的數據,2023年大約有11,000家與晶元相關的公司倒閉,平均每天約30家。這一數字已在中國媒體上報導,並且準確無誤,但由於這些數字變得「過於敏感」,企查查稱現在已無法提供此類數據。

這三個產能過剩的行業恰恰都是習近平最青睞的行業。

中共高層似乎已經開始意識到製造業面臨的壓力,習近平最近承認在一些綠色技術領域的過度投資。在7月底召開的中共局會議紀要中提出,中國必須避免「內卷式惡性競爭」。「內卷」是一個現在常用來描述中國國內激烈且有害競爭的術語。

然而,《經濟學人》認為,中國製造業近期很難避免「內卷」。

習近平的首要目標,是創造能夠在全球市場上勝出的高科技龍頭企業,並打破中國(中共)對外國知識產權的依賴。國家的支持通常通過地方政府流向這些企業,而許多地方政府不加選擇地進行投資,導致大量的小型且缺乏競爭力的供應商出現。

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累積的債務,造成比過去更難以挽救陷入困境的工業企業。城市和省份現在約有60萬億元的債務,許多地方政府已被告知要削減開支。失敗的投資只會進一步惡化財政狀況。

中共政府已開始鼓勵整合,但這並不容易。在供應過剩的行業中,大多數公司都在削減產能,而不是尋求更多。諮詢公司Trivium的科西莫·里斯表示,太陽能行業內不會有太多收購目標。而成功的電動汽車公司中剩下的少數公司,也不太可能收購失敗的品牌,因為這意味著要承擔那些遺留客戶的責任。

中共政治局在7月的會議上表示,市場必須淘汰弱者,促進強者。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應該會讓更多的資本和勞動力流向最具生產力的製造商。當這些企業變得更強大的同時,中國經濟將是痛苦的。

中共官員可能會在北戴河會議上發出警告

此外,在消費持續下滑的背景下,產能過剩的製造業只能增加出口,這也加劇了與和歐盟等貿易夥伴的緊張關係。這些貿易夥伴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關稅,並對中國商品採取其他行動。

這一趨勢使中國經濟進入了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通縮周期。第二季度的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自疫情結束以來第二次降至4%以下。

諮詢公司龍洲經訊(Gavekal Dragonomics)中國研究主管白安儒(Andrew Batson)在北京的一個研討會上表示表示,「幾個季度以來,中國的名義GDP增長率一直低於美國的名義GDP增長率——在我從事這一行的20年裡,我從未想過會看到這種情況。」

高盛中國投資組合策略師付思表示,投資者也在關注旨在提振消費的財政刺激措施,比如幫助家庭升級家電的計劃。但他們對即將到來的美國總統大選的影響持謹慎態度,如果當選美國總統,可能會導致更多的貿易保護主義,同時美國經濟出現疲軟跡象,可能會侵蝕外部需求。

付思說道,「我們看到消費受到了更多的關注,但房地產仍然是一個焦點。出口是一個亮點,但人們已開始考慮關稅帶來的潛在風險。」

分析人士預計,中共政府不會推出任何出人意料的大規模刺激措施。中共央行一直在放鬆貨幣政策,但受到中美利差較大的制約,這可能導致資本外流。

學者們認為,如果中國要釋放家庭真正的潛在消費能力,就需要進行更根本的結構性改革。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高級研究員邁克爾•佩蒂斯(Michael Pettis)表示,如果沒有提高家庭在中國經濟中所佔份額的政策,旨在補貼休閑產業或消費品的努力就不會奏效。

佩蒂斯在社交媒體平台X上寫道,「經過多年的供給側『消費升級』,中國的消費仍然一如既往地疲軟。」

然而,儘管中共官員們可能會在北戴河發出這樣的警告,但很少有人預計習近平會徹底改變方向,把資金從他把中國變成一個自力更生的科技超級大國的戰略上轉移開。

化解當代最大威脅 幫助結束中共

中共統治人民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欺騙。維持大面積的對華廣播不斷傳遞真相,就是持續地給中國注入希望。希望之聲邀請您和我們一起攜手努力。歡迎點擊了解詳情。

本文章或節目經希望之聲編輯製作,轉載請註明希望之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英媒:北戴會議習近平能改變方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