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領導層在近幾個月對國家經濟增長乏力表現出有限擔憂后,終於達到了高盛所說的「痛點」。
據美國彭博新聞社28日報道,中國政策制定者本周果斷改變了政策方向,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降息、推出各種新工具來支撐股市以及銀行資本重組計劃,這顯然是為了確保實現政府 2024 年約 5% 的增長目標。
正如古話所說,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認識到問題的存在。周四,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后的官方聲明承認了「新問題」。可以說,聲明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承諾讓房地產市場「停止下滑並保持穩定」。
不過,彭博經濟研究公司的 David Qu 和 Eric Zhu 警告稱:「提出計劃是一回事,將有效措施付諸行動又是另一回事。」中國經濟增長前景「明顯存在上行風險」,兩位人士表示「我們將在政策實施過程中對其進行評估」。換句話說,尚不確定本周投資者的熱情能否持續。
中國房地產市場低迷,目前進入了第四年,這已經降低了消費者信心並損害了國內消費,因此真正的救助將改變遊戲規則。最新數據顯示,儘管中央和地方政府至少在兩年前就宣布了許多舉措,但房地產市場仍然陷入了史詩般的低迷。
8 月份,前 100 家開發商的新房銷售額較上年同期下降了近 27%。去年 8 月,銷售額下降了約 34%。2022 年 8 月,銷售額同比下降 33%。換句話說,市場已經跌了一段時間了。
也許同樣重要的是,房價繼續下跌,而且跌幅還在加快。這是在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時期房價強勁上漲之後。房地產價值下跌削弱了家庭消費信心,尤其是在房地產占財富很大一部分的背景之下。
諷刺的是,中國的房地產危機是政策制定者造成的。它始於 2020 年,當時監管機構為尋求更多借貸的開發商設定了限制——被稱為所謂三條紅線。其目的部分是為了控制越來越難以承受的價格,部分是為了應對金融風險。
房地產公司依靠槓桿收購大量土地儲備,然後進行開發。他們的做法是在房屋完工前出售房屋,用收入支付建設費用。一旦新的借貸渠道枯竭,系統就會崩潰。
「我不知道世界上是否曾出現過如此自發的房地產崩盤,」Eurizon SLJ Capital 首席執行官 Stephen Jen 在本周給客戶的一份報告中寫道,「所有其他房地產整改案例都是非自願的。」
到目前為止,官員們的行動都依賴於地方政府採取行動。措施包括建立融資機制,鼓勵他們購買未售出的房產,可能將一些建築改造成社會住房——這一制度在新加坡小規模運行良好。
但問題在於中國地方政府財政仍處於緊縮模式,部分原因是他們舉債建設嚴苛的新冠疫情防控基礎設施。長期以來,地方政府一直依賴出售土地使用權,而房地產市場低迷也導致地方政府收入下降。
更糟糕的是,在人們普遍預期房價將進一步下跌的情況下,參与救助計劃的經濟效益很難實現。5 月份,中國中央政府敦促 200 多個城市收購未售出的房屋,以緩解供應過剩問題。截至本月初,只有 29 個城市響應了這一號召。
但是,一旦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某項工作是優先事項,這往往會動員中國這個一黨制國家的所有力量。習近平本周主持召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議宣布了鞏固經濟的首要任務。
Jen 說道,「高層觀點的改變很重要。房地產市場迫切需要高層採取更多行動來消除自身造成的損害。」
一些開發商已經承諾,如果在簽訂合同和交付房產期間房價下跌,他們將賠償購房者損失。
但大多數經濟學家在弄清楚北京準備如何部署財政資源之前,並不急於修改對於經濟增長的預測。
報道說,市場猜測集中在可能注入 2 萬億元人民幣(2850 億美元)的資金上。但有一點需要注意,那就是今年迄今為止預算支出緊縮的背景。法國外貿銀行首席亞太經濟學家 Alicia Garcia Herrero 估計,中國可能需要注入超過 3 萬億元人民幣才能填補財政缺口。
除了解決中國的房地產危機外,政策重點仍然是製造業的增值,而不是服務業,然而後者才是提供就業和收入最多的行業。
彭博經濟研究公司的 Qu 和 Zhu 寫道,長期前景「看起來仍然一樣嚴峻」,「結構性力量將對經濟增長造成相當大的下行壓力。」
責編:梒青. 網編:伍檫愙
來源:RFA, 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